据说看历史是最好的催眠方法,这篇茶历史看完就睡吧

发布时间:2024-04-29 点击:54
茶最先在巴蜀之地盛行,是当地的特产,秦朝统一巴蜀后,茶叶开始流通传播。在汉朝时初步孕育出了茶文化,茶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
到了三国,茶的重心逐渐向东移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当时发达的水利交通和经济中心转移有重要关系。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播和文化繁衍尤为快速,甚至一度有超过巴蜀当地的趋势。茶的种植区域也扩散到了现在的温州、宁波沿海一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已经扩散到了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各地均开始种植茶。
三国时期吴赤乌元年,一位叫葛玄的道士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植茶之圃已上华顶。”“华顶”就是现在的浙江天台山。汉王也曾在江苏宜兴的茗岭,招收了一批学生,专门教授茶的种植技艺。
这段时间里,茶的使用也从药用变成了饮用,在秦汉时期,茶是做为草药使用的,普通人家并没有常常饮用的条件,通常是士大夫之流经常饮用,到了两晋南北朝,随着交通便利和种植区扩大,茶在南方快速扩散,南方的贵族才开始渐渐将茶变为日常饮用。当时已经有在茶里加花、干姜等饮用的配方了。而对于北方来说,交通依旧很困难,北方的士族仍将茶视作草药。
东晋南渡初期,参与北伐的志士刘琨在信件中曾写道:“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苓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这里可以看出,北方的士族将茶视为草药,作为药方中的一种配料。
至于茶文化的发展,则是在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茶的烹煮方法开始有讲究,也开始流行一些煮茶、饮茶所必须的仪式、礼数和规矩。随着传播,各个地方的爱茶之士开始自觉学习和遵守。
当然,在这个时候,文人雅士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茶的身影,以茶颂志,以茶抒情等等。杜毓的《荈赋》,左思的《娇女诗》中对茶的烹煮方法,饮茶的礼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不止如此,由于茶的喜爱人群广泛增加,不同人饮茶亦有不同之感,茶开始变得古怪起来,与儒、道、佛甚至于鬼怪、神灵联系了起来,已经进入了宗教中。
发展到唐朝,饮茶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了,家家户户都在饮茶,这与唐朝盛世的繁荣息息相关。不过这个时期各行各业均发展快速。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便出生在唐朝,自幼便沉浸在茶香中。《茶经》中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其实在唐朝前中期,茶依旧是皇室贵族、官员士族、文人雅士享受的饮品,直到中期之后,茶才开始在民间普及,再到开元年间(713年至741年),饮茶之风发展至顶峰,并传播到了塞外,也是在唐朝,传播到了日本。
脍炙人口的文成公主入藏。据史料记载,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将茶叶和茶籽带入吐蕃,由于藏民主要以肉食为主,茶的引入使得藏民受益良多,这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
据说,藏区的特产油酥茶也是由文成公主自制。文成公主进藏之后,由于水土不服,再加上饮食的巨大变化,食欲不正,消化不良,便想将茶与奶混合饮用,没想到这种方法非常见效,后又对配方进行了改进,加入了酥油、盐、松子等配料,最终便成了现在酥油茶,在当时被藏民广泛接受喜爱,也为茶在藏区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唐朝后期,唐朝国库出现财政危机,由于茶量过于巨大,便对准了茶叶,开始制定法规征收茶税,百姓苦不堪言,种植地域的百姓更是火上浇油。这些法规包括税茶、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等。(榷茶的原意为独木桥,也可理解为垄断,在唐武宗时期,茶开始禁止普通民众私卖,榷茶制度在此时建立,就像现在的烟一样。)
茶税的由来: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由户部侍郎赵赞提出:对茶征收10%的税。到了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张滂根据赵攒的建议,创立了税茶法。
这里有个真实的故事:
开始征收茶税后,虽然为国库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给穷苦百姓带来了苦难。当时的益昌(四川昭化)百姓尤为严重,本来的生活就已经困苦无比,茶税的实行更是雪上加霜。当地有位爱名如子的县令,名为何易于。为了让本县的百姓免收茶税,拒不执行地方的指令,地方只得下派人员进行强制征收,结果何易于县令点火自焚,以身抗法,震惊朝野,官府遂罢免了此县的茶税,不再征收。
唐朝时泡茶共分为九步,被称为煎茶法,主要程序有备茶、备水、生火煮水、调盐、投茶、育华、分茶、饮茶、洁器九步。是后续我国茶道的雏形,兴盛于唐朝至两宋期间。煎茶法记载在《茶经》中,也被称为“陆式煎茶法”。
茶禅一味的由来:
关于茶,有句俗语:“吃茶是和尚家风”。茶文化萌生以来,一直与佛教关系紧密,古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佛教认为,参禅悟道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忘记凡间杂事,茶性平和,香气自然,回味甘醇持久,可以让人内心平静下来,便于坐禅。后茶便于佛教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悟”联系起来,升华出了“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业和茶文化的萌芽在唐朝发展壮大,到了宋朝,更为活跃起来,发展快速,并繁衍出多种多样的饮茶方式和制茶方法。
宋朝出现了“斗茶”、“分茶”、“绣茶”等多种内容丰富,同时技艺高超的饮茶方式。茶在宋朝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出现了茶肆。随处可见,茶肆日夜不停歇,茶客络绎不绝,茶肆已经与文化关系密切,无数作品在茶肆被创作而出,茶肆里处处张挂着名人名画,诗词作品,与现在的茶楼如出一辙,不过装点的更为古朴。
茶肆在当时分三六九等,面向不同的茶友,有相当一部分茶肆只面向朝廷官员,一些茶肆里甚至有组织体育活动,蹴鞠等,还有专门的把玩乐器之地,古人们将这种有闲情逸趣的茶肆称为“挂牌儿”。也有不少茶肆挂着茶馆的牌面,暗地里做别的事情,妥妥的黑店。
宋朝的制茶方法也大为精进,历任皇帝都非常嗜茶,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对茶的研究非常深刻,虽然不事政务,国家日益衰弱,但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大观茶论》一书便是其亲自撰写完成,专录茶事。甚至不惜花大手笔下派一批人全国范围内寻找未知的茶种,大大增加了茶的种类,也让制茶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贡茶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0多种。宋徽宗赵佶可是个大艺术家,在书法、绘画、诗词等均成就巨大,就是不务政事而已。
宋朝时的制茶手法为团制法,茶的品质也更为提高,工序分为采茶、拣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步。直到宋朝末年时期,才出现了散茶制法,至于现在广用的炒青制法,是在元代开始出现的,到了明代,才开始普遍使用。
宋朝的几种主流的饮茶方式:
一、点茶法:
宋朝之前使用的煎茶法,太过于复杂,工序繁琐,被逐渐摒弃。蔡襄所著的《茶录》,为点茶法的鉴定了一定的基础,点茶法共有五大环节,分别是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
点茶时,会先将茶碾碎成末,水烧至微微沸腾时马上离火,随后将茶末冲泡,并搅拌均匀,这时茶末会上浮,类似于粥的样子,最后直接饮用即可,无需过滤。
点茶法在唐朝末期时出现,到了北宋朝逐渐完善发展至成熟。明朝后期渐渐被摒弃,中间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
二、斗茶:
斗茶是在宋朝开始出现并流行的,人都有攀比虚荣之心嘛,很正常。斗茶古时被称为茗战,决定茶优茶劣看两点:汤色和汤花。
汤色自然就是茶汤的颜色,这点在古时有一套固定的评判标准,茶汤纯白色为最优,其次分别是偏青色、偏灰色、偏黄色。跟现在茶汤颜色区别很大,主要原因还是归咎于当时的制茶技艺。
至于汤花,学问就比较深了,汤花指的是茶汤倒进茶盏(茶杯)中时表面泛起的泡沫。汤花讲究的是匀称,水面上的泡沫消散之后,水痕出现的越晚越好。古人们为了赢,通常会将茶磨得特别细腻,在倒水的时候,力道也非常重要。最好的汤花,应该是久久不散,泡沫紧紧咬住茶盏边缘,不流溢,也被叫做“咬盏”。斗茶的盛行,对当时制茶技术的精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斗茶的盛行,对当时制茶技术的精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分茶:
在古代,茶余之时,常常找点乐子提升气氛,分茶这种高雅的游戏便应运而生,也被称作“戏百茶”。当时泡茶使用的都是茶末,有一定的可塑性。喝完茶后,用茶末和剩下一些水,在杯中创作出精妙绝伦,变化多端的图案,一幅幅山水图、人物图皆可在杯中呈现。是一种非常精致的技巧。
酷爱分茶游戏的大师蔡襄在所著《茶录》中说道:想分出一盏美茶,首先要冲泡一碗上好的茶,茶叶以青白色为好,黄白色为差;以自然芬芳者为好,添加香料者为差。选好的茶叶先要进行炙烤以激发其香气。随后用纸将茶裹紧捣碎,最后熟碾并细细筛滤。注水时,要注意控制茶汤与茶末的比例,以及投茶与注水的先后顺序烧水的温度、茶具的质地颜色以及手法等也有诸多讲究和技巧,如此才能分出一盏美茶。
四、绣茶:
茶文化在宋朝的飞速发展,并达到历朝历代的顶峰,很大程度上与宫廷风俗的关系紧密。宋朝的几任皇帝都即为嗜茶。因此无论民间饮茶的文化特色还是形式内容,都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茶文化在这种高雅的文化范畴内,得到了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蔡襄上任福建转运使后,贡茶的制作更为精良,品质上的进步快速。蔡襄亲自研制出了小龙凤团茶。大文豪欧阳修评论这种茶为“价值黄金二两”,但是金可有,茶却不可多得。宋仁宗格外偏爱饮用这种小龙凤团茶,对其倍加珍惜,即使是居功至伟的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在每年的南郊大礼祭天地时,枢密院的列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小团。连大臣自已往往都舍不得饮用,用它来孝敬父母或转赠好友。种茶大要先由宫女在赏赐给大臣之前,:用金箔剪成龙凤和花草图案贴在上面。因此叫作结茶,“结茶”是皇廷内的秘制玩物,由专人负责,宫外的人根本见不到。
明代时茶文化和饮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明朝为了去除奢靡之风,万业开始去繁从简,茶也这个过程中,被重新定义,现在的饮用和制茶方式便是从明朝开始的萌芽。
首先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朱元璋下令对茶制进行改革,由于茶饼过于繁琐,代价昂贵,被朱元璋直接摒弃,下令开始用散茶代替茶饼进贡。这一举措使得传统茶叶的制作方法被简化,茶的饮用方式也开始简化,也使得百姓的负担减轻,大大缩小制茶成本。
真正彻底改变传统饮茶的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其著有《茶谱》一书,书里对器具、饮茶习惯、方式等有关茶类活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尤其强调了“自然本性”、“真味”、反对“雕镂藻饰”三点,着重茶的最自然原始的味道,将茶的制作工序改变。讲究茶的真正的味道,开始使用清泡,煎茶法被摒弃。反对“雕镂藻饰”,“雕镂藻饰”指的是饮茶器具的奢侈,提倡使用简朴的饮茶器具。
明朝茶种品类急速增多:
随着改革的进行,明朝制茶技术不断精进,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区茶种日渐增多,也有更多的野生茶树茶种被发现。在宋朝时,出名的茶没有几个,有真正史料记载的寥寥无几,但是在明朝,光黄正所著的《事物绀珠》一书中,收录进去的茶种就有近百种,而且大多数均是散茶。
黑茶、青茶、红茶、花茶等茶类相继出现,种类也逐渐丰富。青茶也叫做乌龙茶,是明朝时福建最先制作出来的半发酵茶类。至于红茶,最早的记载在明朝刘基编写的《多能鄙事》一书中。除此之外,在明朝还出现了工夫小种、紫毫、白毫、漳芽、选芽、清香和兰香等许多名优茶品,极大地丰富了茶叶种类,推动了茶业的发展。
泡茶法:
泡茶法就是咱们现在的直接冲泡的方法,沸水短暂冲泡,便直接饮用。从明朝才开始出现并盛行,不过当时并没有单杯冲泡,使用的均是壶泡法,用壶冲泡茶叶,随后倒入杯中。完整的程序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品茶等。泡茶法诞生在元末明初,到了明朝逐渐发展成熟,到清中期之前发展到鼎盛阶段,并流传至今。今日流行于福建、两广、台湾等地区的“功夫茶”即是以明清的壶泡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焚香伴茗:
明代的文人雅士们为了提高饮茶的环境,升华品茶的境界,开创了“焚香伴茗”的方式。品茶时在室内点燃一根沉香,沉香的香气与茶香混合在一起,气味上让人放松、愉悦、安静。沉香的烟在室内四处飘散,也营造出一种仙境的感觉。
明朝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第十二卷中有专门记载了“香茗”,其中说到明代的焚香伴饮大致有六种使用情景:
一是隐士谈玄悟道时,焚香品茗能清心悦神醒脑;
二是晨钟暮鼓令人伤感、兴致索然时,焚香品茗可使人心胸豁达,舒抑解郁;
三是读书写字、吟诗咏文困倦之时,焚香品茗可去困解乏;
四是亲人团聚,儿女情长,焚香品茗有助于享受天伦之乐;
五是雨天在家休息时,焚香品茗能解慰寂寥;
六是宿醉或熬夜之后,焚香品茗能使身轻舒爽,润肺甘喉。
额,当然这几点过于夸张,不必当真。
被淘汰的末茶:
抹茶在我国古时叫做末茶,末茶在宋朝时发展至顶峰,出现了团茶这种更为高级精致的玩意,到了明朝被朱元璋一纸诏令“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废除。团茶虽然被朱元璋给废了,但并不是禁止末茶,在明朝前期,末茶还是十分流行的。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在《茶谱》中将点茶法技巧和点茶的工具详细说了一番。
团茶的废除与散茶的流行也没有直接关系,在南宋时,散茶已经出现了,在当时也非常流行,散茶并不是在明朝才开始出现。
有人说团茶太过繁琐贵重,朱元璋为了体恤民情,关心百姓,才下令废除的。这个想法有点怪,想当年朱元璋修建南京故宫,用了20多年时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要说朱元璋体恤百姓真的是想多了。
咱们说茶的历史时,宋代完了会直接跳到明代,短命的元代总没提过,其实茶在元代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元剧的词中有“两三船玉屑金芽”、“石鼎内烹茶芽”、“松边香煮雷芽”、“不似灵芽泛玉瓯”等句,金芽、茶芽、雷芽和灵芽这些都是散茶。南宋的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提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元代元杂剧中也提到过:“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的茶,是团茶还是散茶,已不言而喻。
南宋时,散茶常见于江南地区,陆游《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煮泉试日铸顾渚茶》:“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其后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
杨万里《食鸡头子》:半瓯鹰爪中秋近,一炷龙涎丈室虚。
陆游《岁晚幽兴》:风炉欲试苍鹰爪,自向林间拾堕枝。
诗词或许不能够证明,但元代著作《农书》中有大段关于散茶制作的文字记载:“茶之为物,择滞去垢,破睡除烦,功则著矣。其或采造藏贮之无法,碾焙煎试之失宜,则虽建芽浙茗,只为常品。故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为佳,过此不及。然茶之美者,质良而植茂,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斯为上品。如雀舌、麦颗,特次材耳。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蒻覆之,以收火气……宜置顿高处,令常近火为佳。”
这段关于散茶制作工艺的记载,其中讲到了杀青、揉捻和烘焙,与咱们现在的工艺十分相似。除此之外,元代的《农书》中还有对散茶和末茶的详细记载。
明代著作《金瓶梅》中,则出现很多奇葩的茶,例如:“木樨芝麻薰笋泡茶”、“胡桃夹盐笋泡茶”,更过分的竟然有“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如此之长的茶名,看来古人真的很会玩。一碗茶里加水果、加蔬菜、加各种配料。元代《农书》中也记载到这种加东西的饮茶法:“芼胡桃、松实、脂麻、杏、栗任用。虽失正味,亦供咀嚼。然茶性冷,多饮则能消阳。”
所以啊,末茶被淘汰,散茶成为主流,是百姓们的自然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跟朱元璋关系不大,不应该背这个锅。
我国茶叶在国际上的传播:
我国是茶的起源地,这点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我国关于茶最早的记载是在神农氏时期。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中毒,倒在了一颗树下,清晨树叶上凝聚而落下的露水给神农氏解了毒,阴差阳错地发现了一种新的草药,这便是茶树。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古人把茶当做草药,作为药用。
除了这些文献,我国也出土了更多的铁证,例如古墓中的茶籽和饮茶器具,上千年树龄的茶树,100万年前的茶籽化石等等。
关于茶起源的结论,有不少人说是印度,茶树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万年前,那个时候印度还沉在海底,何来起源一说。
现在国际上已经承认,茶树的起源地在我国四川、云南,在此处开始分化传播,往南传播时,茶树朝着乔木化、大叶种进化;往北方传播时,茶树朝着灌木化、小叶种进化。
接下来咱们回到主题,茶传播至国外,与海上贸易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唐朝盛世,这是我国发展历史上的顶峰,此时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开始与我国有了直接的贸易联系。
日本与韩国的茶叶便是在此时传过去的。至于传播到西方,则到了大航海时代。西方第一个品尝到茶的人是传教士,葡萄牙的加斯帕·达·克罗兹神父,此人撰写的《中国志》中讲到:“如果有人或几个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做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的热水。”
等到荷兰成了海上贸易的霸主,我国的茶正式被作为商品进行贸易活动,被大批量的带到了西方,说来也有趣,那时候在西方的眼里,我国被描绘成了神秘传奇的东方大国。荷兰人为了向当地人宣传茶叶,更是添油加醋,他们宣称茶是包治百病的神奇草药,什么都能治,喝一个好一个,喝一个好一个。
唉,跟现在的手法是不是一样啊。西方人听了之后开始追捧,荷兰人乘机炒作,普通民众喝不起的,太可怕了,一些贵族都喝不起。
“可以治百病的神秘东方树叶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不吃亏不上当,你喝到就是赚。来,老铁,尝一口。”
“这玩意好苦啊。”
“苦就对了,良药苦口,18888,给钱吧。”
“哎,你让我喝的,你咋能要钱呢。”
“不给是吧,兄弟们搞他。”
下图为《科勒的药用植物》中记录的茶树。
到后来,英国与荷兰发生了三次海上战争,英国大获全胜,成了新的海上霸主,海上贸易被英国控制,茶叶自然也由英国运回国内,但运输能力有限,茶依然是奢侈品。
随着工业和资本的发展,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庞大,这时茶叶的贸易开始加快、加大,茶叶在此时才走入了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
当时我国是清朝,英国每年进口茶叶量巨大,而我国当时以农业和手工制作也为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哎呦,这下英国不乐意了,这一直是亏本买卖啊。
这是鸦片进入了我国,祸国殃民,后面的事也不用说了,虎门销烟点燃了导火索,鸦片战争爆发。
这些历史不提了,忘不了的事。
到了十九世纪,我国的茶叶种植方法与茶种被盯上了,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来我国偷取茶种与栽培技术。
此人从上海入关,在我国的茶叶主产区绕了个大圈,不仅得到了茶种,还雇佣了一大批茶工,最后带回印度。
后面的事大家也知道了,在印度栽种成功,然后又把茶叶引种到了斯里兰卡,现在印度和斯里兰卡都成了茶叶的主要种植区。母树是我国武夷山的树种,与当地的野生茶树栽培而来。
英国的茶叶没几年便可以自给自足,甚至开始反出口,而我国的茶叶出口开始直线下降。下图中的红色区域,是英国进行茶树栽培试验的地域。
自此,英国的茶叶不再是奢侈品,人人都喝的起,随便哪一家商店中都有。外加上英国贵族和皇室的饮茶活动,起到了表率作用,引起民众狂热跟风。
饮茶开始本土化,孕育出了英式茶,潮流席卷了全球,也称为下午茶。英式茶为混泡法,会加入糖和牛奶,配上点心。
茶的传播史,也是我国国力衰败的真实写照。
外国为什么给茶起名字叫做“tea”,“chai”?
茶有两个英文名字,一个是咱们熟知的tea,另一个是chai,这两种名字的由来,还要从遥远的历史开始说起。
大航海时代来临,海上贸易与殖民活动开始兴起。十六世纪初期,西班牙是海上霸主之一,最先将我国的茶叶带入欧洲,那时葡萄牙主要与我国的广东和中原地区进行交易活动,这些地区对茶的发音是cha,所以chai这个读音被葡萄牙人学习并带到了各个殖民地,例如南美洲等,这是海运。chai这个读音随着陆运传播到了阿拉伯和俄罗斯等广大地区。
茶两种读音的形成和传播与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tea读音的由来:
到了十六世纪末期,这个时候是清朝,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日本也在实行海禁,严禁海上贸易,我国以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为主,自给自足,但福建不行,当时土豆还没有传入我国,福建不适合发展农业,常常填不饱肚子,所以当地民风也比较彪悍,会选择下海,冒着被逮捕的危险从事来钱快的贸易活动。这时茶叶便进入贸易活动中。哦,对了,忘了说,当时台湾还是戏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郑成功还没收复台湾。
所以是福建跟西班牙和荷兰进行海上贸易活动,而方言闽南话将茶叫做te,这个读音被西班牙和荷兰使用,那个时候荷兰是真正的海上霸主,将这个读音传播至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又被这些国家传播至自己的殖民地,所以现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将茶读作tea。
下图为世界各国对茶的叫法:
左下角那个淡绿色的就是葡萄牙,欧洲那边就它一个叫chai。这只是在欧洲,当年葡萄牙的殖民地也是不少的,例如西非、南美洲很多地区依旧说chai。至于图中那些深绿色的地区,则是受到陆路贸易的影响,与英国、西班牙等国无关。
现在的chai与tea虽然都是茶的意思,但随着发展,已经有分别定义的趋势。chai被用来指加奶加糖/蜂蜜的红茶,而tea则指用叶子泡出来的茶。
关于茶的一些历史就哔哔这么多,有哪里错误或者需要补充,请大家留言。能关注我就更好了,我是“green豆的芽”,头绿身不绿,大家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