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他们,一去不返!唯有一盏追思满满!
发布时间:2025-05-02 点击:8
点击上方“茶道传媒”关注订阅号!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qing ming jie
中国传统节日
梅子黄时雨纷纷,梨花风起正清明。在这布满思情愁绪的日子里,沏一杯淡淡的清茶,满溢着无尽的思念,敬奉长眠的故人。
捧起手中的明前茶,香不甚香,甜不甚甜,回甘也好像没有那么持久,却更有一种春天的劲儿,是在爽与醇之间一种奇妙的平衡。春茶之味,带着些许茶人高尚的气节,它年复一年,在冬去春来之时勃发,等待人们重新感受,重新体会。
茶道君今日整理数位茶界已故仙贤供爱茶人祭奠,感谢他们为茶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张天福
1910-2017
“茶界泰斗”张天福,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著名的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被《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列为当代十大茶叶专家。
他是教授级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特别值得几年的是,他设计了我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
他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第一个茶业改良场,为福建茶业的恢复和发展乃至中国茶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回顾张老的一生,是茶香芬芳的人生。
陈文华
1935—2014
陈文华,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茶叶协会名誉会长,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高级顾问,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高级顾问,浙江林业大学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农业考古》主编。
陈文华生前致力于把中国茶文化端上国际舞台。从2004年起,他每年秋都应邀赴日本东京、京都等地讲授中国茶文化课程。还多次应邀出访韩国、泰国、美国、德国、瑞典、芬兰、丹麦讲学。
年岁已高的陈文华,还坚持奔走于全国和全省各重点茶产区指导茶文化研究和培训教学工作,并开创了江西乃至全国种植、加工、销售皇菊的先河,打造了“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江西婺源县上晓起村。
詹梓金
1936-2016
詹梓金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本科),“曾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副会长,天福茶学院筹建顾问和校务委员会委员。
詹教授一生事茶,曾长期从事茶树育种学的教学与科研。他运用细胞学、形态学和电镜技术及同工酶分析,对全国著名茶树良种安溪铁观音、福鼎大白茶等的遗传变异、育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为茶树无性系品种遗传变异原因及品种复壮原理提供理论依据,填补了该项研究的国内空白。
他还曾应邀赴马来西亚出席《情系乌龙茶》演讲,活动期间承担主讲者,就“我国乌龙茶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乌龙茶的种类特征与其品质评价”,“乌龙茶对人体保健功能与防癌研究进展”,“中国乌龙茶的品饮艺术与鉴尝”等四个方面,在吉隆坡、槟城、巴等重要城市进行演讲和学术交流,为宏扬和普及我国茶叶科技知识与中华茶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骆少君
1942-2016
骆少君,福建惠安人,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1981~1983年赴日本静冈大学留学。她是研究员、高级评茶师,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茶叶生产、研究及质检工作40余年,为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兼《中国茶叶加工》杂志主编。
骆少君主持研究的“闽75型花茶窨制联合机”、“闽76型花茶窨制联合机”、“花茶香气的研究”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的“茉莉花茶工艺改革”,1993年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评为“全国质量监督工作先进个人”。在国内外参与编著了多部有关茶的著作。
杨贤强
1939-2016
杨贤强,1957年从越南回国,1964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1981年获农学硕士学位。曾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浙江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侨联常委。
杨贤强在茶学领域中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为茶树物质代谢、早期育种、茶叶品质化学及茶叶药理学等填补了多项空白,研究成果为茶学生化、加工、栽培、育种及审评等多门教科书引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
1934 - 2013
钱时霖,浙江安吉人,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和茶文化工作者。曾任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栽培室主任,中国茶叶学会、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理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理事。主持和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合编《中华茶人诗描》、选注《中国古代茶诗选》、参编《中华茶叶五千年》等10余部著作,发表咏茶人诗1000多首,是我国现代发表茶诗最多的诗人。
钱时霖先生一生从事茶树栽培科研和生产工作非常热爱茶诗茶文,在茶文化尤其陆羽《茶经》及茶诗词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他曾主持农牧渔业部“茶叶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增加春茶提高单产的技术措施研究”课题、参加杭州茶叶试验场主持的“杭州市茶叶高产优质协作组”。先后荣获部、省、市等奖励5次。他一生勤奋,著作等身,为我国茶业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结语:他们是茶学界的专家泰斗,毕生为中国茶业鞠躬尽瘁,他们的卓越成就、高尚品德和精深修养值得我们在特别的日子里为默默感恩与铭记!
■ 编辑 / 初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