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方式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

发布时间:2025-03-13 点击:22
武夷岩茶晒青工艺
一、 关于生产性方式保护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领域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技艺被替代而逐渐流失,以至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再具有相应的竞争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对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护,维护其完整和纯粹,以减少现代工业技术的渗透。而手工技艺的生命力依附于实际的操作,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一旦脱离,就沦为呆板的表演和干枯的标本,毫无意义。
之所以提出“生产性方式保护”,是因为它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扶持和改善,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修复自身传承的内在活力。
二、 武夷岩茶及其传统工艺技能和习俗
武夷山自古产茶,山中所产之茶被称为“岩茶”。由于武夷山地处亚热带丘陵区,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所产之茶具有特殊的滋味醇厚、香高悠远的“岩韵”。古人曾用活、甘、清、香四字来形容岩韵:“活”指鲜爽润滑,“甘”指舌本回甘,“清”指滋味醇厚无苦涩,“香”指香幽而清无异味。
在漫长的茶叶生产史中,武夷山茶人不断创新。约在明末清初,创造了类似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他们采用了独特的做青工艺,边萎凋边发酵,使鲜叶部分发生变质,叶缘变红后,断以高温杀青,阻止红变,形成“三红七绿”的独特风格。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汤色金黄、香气馥郁、滋味酽浓,饮后齿颊留香,具有香高、味醇、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这就是介于全发酵茶与不发酵茶之间的乌龙茶,现在意义上的武夷岩茶也正滥觞于此。其工艺扬红绿茶之长,避红绿茶之短。
武夷岩茶制作工序繁冗,工艺细致,主要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与揉捻—烘焙—拣剔等。
采摘:时间要恰到好处,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采摘嫩度对岩茶质量影响颇大。过嫩,不但无法满足焙制技术的要求,成茶香气偏低,味较苦涩;相反,太老则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采摘优质品种、名丛如肉桂等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露水不采,烈日不采。一天中最佳采摘时间在9时—14时之间。采摘后的运送中要保持新鲜度,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变热等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