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上过茶瘾,老子跟着儿子姓|图阅景迈山③
发布时间:2025-02-21 点击:22
摄影:陈俊林
北回归线穿过的景迈山因“蜜香”普洱茶而声名大震,这座隐藏在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的大山因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茶之瘾君子和探秘者。
景迈山普洱茶具有特别的兰花香,香气突显,浓郁且持久,有强烈山野之气,茶痴们评曰:“普洱茶中班章为王,易武为后,景迈为妃”。这次来普洱我买了几斤各种等级的景迈普洱,回家后越喝越喜欢,以为“妃”这个词算是委屈了景迈普洱。转念一想:历朝历代皇上将“后”多是供起来做一个后宫样板,宠幸的却是“妃”,我就乐意接受“景迈普洱似妃”这样一个定义了。
“最美普洱行”的第六天,在湄公河旅游集团的策划组织下,乐途十二星座达人们来到了景迈山,穿古茶林,访古茶村,亲密接触古茶树,一起品普洱,吃茶餐,住茶庄,倾听古茶树的传说和故事。
遍寻景迈山古茶林探茶香奥秘
汽车一路颠簸沿着盘旋的山路进入景迈山,云雾在山间缭绕,绝美的景色加上对古茶的向往让我兴致丝毫不减。
景迈古茶山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由景迈、芒景、芒洪等9个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组成,如今这里被称为“绿三角”旅游环线。
摄影:陈俊林
站在山顶观景台上,眼前的景迈山似一片绿色海洋。闭上眼睛,空气中有细细茶香。
摄影:陈俊林
我在《墨江太阳在此转身想生双胞胎赶紧来》这篇文章里描叙过北回归线上有种种神迹,处于北回归线上的景迈山古茶林也不例外,种种奇特孕育出绝色好茶。
为了让古茶林不受污染,虽然古茶林修建了宽阔的道路却严禁汽车进入。
摄影:陈俊林
景迈山种茶有近2000年的历史,眼前的茶树枝干遒劲,树龄古老,茶树以干径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树为主,现存最大的茶树一株高4.3米,基部干径达0.5米。
摄影:陈俊林
爬树摘茶大多为女性,云南第十八怪中有“老太爬树比猴快”,她们的身手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这样一棵高大的古茶树能摘春茶4—8斤,可见古树茶之价值。每一片茶叶都来之不易,她们黝黑的面孔诉说着采茶的艰辛。
摄影:陈俊林
古茶树长在平均海拔一千四百米的山上,常年被飘忽的云雾滋润,常喝景迈茶能美容、消食、减肥、促进新陈代谢、抗衰老和增强人体免疫力。
摄影:陈俊林
景迈山的古茶林是同山上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圈,这种混生成为了“景迈茶”香气独特而强烈的源泉,不施药肥的纯自然的野生状态,使得茶中具有强烈的山野之气。
摄影:陈俊林
提到古茶和其他古树共生,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是最著名的代表,珍稀的“螃蟹脚”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常饮可防血管硬化,降低血压,因数量稀少,如今价格非常昂贵。乐途十二星座达人们开展了一场寻找“螃蟹脚”的的竞赛,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
摄影:陈俊林
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人民世代居住在这里,种茶、制茶、卖茶、吃茶、饮茶、祭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敏感的巨蟹座拥有柔软的内心和坚硬的外壳,稍一风吹草动就会躲回自己的壳里去。在这样莽莽大山里巨蟹却压抑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不断探索陌生的环境,在景迈山和古茶林探索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幻觉,我期待着走进古茶村和时光隧道里遇到的神秘种茶民族来一场对话。
保存完整的布朗族翁基千年古寨
这是一个很小的古寨,行政上应该算一个村民小组,全称为“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组”,全寨共有80户、380人,其中布朗族295人。
古寨主要产业为茶叶,学术界公认,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历经迁徙,凡是布朗族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积的茶地,所以布朗族还有“千年茶农”的别称。
摄影:陈俊林
布朗族服饰简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
布朗族人都有抽烟的习惯,这个老太名叫艾母,她家的房子被被打上了“布朗族传统民居保护建筑”的标记。
摄影:陈俊林
一边是传统保护,一边是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和追逐,矛盾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带过滤嘴的卷烟却用不锈钢的水烟筒来抽,这是我在翁基村看见男人们最常见的行为,传统的势力根植于日常生活习惯乃至骨子里。
摄影:陈俊林
翁基布朗族古村落历史久远,原始风貌浓郁,民族特色突出,布朗族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古寨有佛寺、寨门、寨心、古柏树等景点景观。
摄影:陈俊林
正是春茶的采收季节,寨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处理茶叶。长于山野中的古茶树避光,且生长周期长,因此色泽黑亮。
摄影:陈俊林
从千年古寨的最高处俯视,翁基古寨的建筑全是杆栏式结构,屋顶为陡峭坡面,用传统挂瓦覆盖,有露天平台可晾晒谷物或纳凉冲凉。
摄影:陈俊林
由于人口较少,布朗族和其他民族通婚较多,这也是本小结开始介绍的本村“380人,其中布朗族295人”的原因。
布朗族的姜苏云的老公就是汉族人,我从他手上以较便宜的价格买下了摊位上的最后一斤野生古树茶。虽然已经开放了旅游,翁基古寨的人们仍然非常淳朴,要离开的时候他在篮子里又拿了一包生态茶说送给我尝尝,看起来对自己的茶很有信心。
糯干千年傣族古寨生了孩子父母要改名
在景迈山我们还探访了另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茶村--糯干傣族风情古寨,这是一个有146户,582人,比翁基古寨大一些的傣族村,除了几个上门女婿,全村皆为傣族。
摄影:陈俊林
“糯干”傣语的意思是“鹿饮水的地方”。糯干村寨子四面环山,树木繁茂、溪水清洌,傣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说,曾经有一大群鹿,经常到这里来饮水,寨因而得名。
摄影:陈俊林
山地傣族民居独具特色,多为傣族传统杆栏式建筑。糯干古寨具有千年历史,不管外世如何变迁,古寨都以平静、古朴的样貌示人,这里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落面貌。
摄影:陈俊林
糯干村傣族的图腾是黄牛角,这在每栋房子的顶上都有体现。
“云南十八怪”其中一怪是“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历来勤劳,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做个云南男子是件幸福的事情。
摄影:陈俊林
摄影:陈俊林
很多年前专门拍摄过傣族的宗教,以为傣族信奉的只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实傣族的宗教信仰是二元的,原始宗教在山地傣族中也具有深刻的影响,他们最初信仰大自然,然后信仰各种鬼怪精灵,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
在糯干古寨中设有“寨心”,标志村寨的心脏和灵魂。以巨石、大树或木桩、土堆作标志,“丢拉曼”代表着“寨神”,是神圣的,糯干古寨的傣族人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丢拉曼”活动。
傣族的每个家庭也是有神的,家庭的神被称作“丢那很”。
摄影:陈俊林
闲走在糯干村,家家户户都热情的招呼我进去品茶,茶成为了糯干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正在泡茶的小伙子叫岩在,等茶喝的空隙我们聊着傣族风俗和宗教,请他们解答我的各种迷惑。岩在告诉我刚才招呼我进来的是他的父亲,叫波岩在,“波”在傣语里的意思是父亲。
摄影:陈俊林
糯干佛寺的金色佛塔和佛像告诉我这里的日常宗教仍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经过8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佛教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傣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了。
按照傣族的风俗,长子出生后,做父母的就要根据孩子的名字改名,在长子的名字前加上“波”、“咪”就是后半生的名字。因此岩在的母亲也就叫做“米岩在”。
天啦噜!!生了个孩子连自己的名字也要失去!这实在是和我们汉族的传宗接代的思想反其道而行之了。从名字上来看,以后这个家庭的核心就是长子了。
摄影:陈俊林
在糯干村漫步中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生产方式:原始的“养土蜂”,傣族人取一段树干将中间掏空,自然而成一个蜂桶,然后引蜂进来收取蜂蜜。我曾在湘西的一个偏远村庄里见过厦门农大的教授教村民们如何捕捉野蜂酿蜜,想不到很早前这里的傣族人早就会这一招了。
这里的野蜂蜜值得带一些回家。
夜宿帕哎冷古茶庄园,停电也欢乐
由于雷雨,帕哎冷古茶庄园停了整夜电。
停电一点也耽误我们欢乐,吃完茶叶餐,在酒店的前坪,我们和景迈山的帅小伙美女们就着手机光弹琴唱歌跳舞直到深夜,将拉祜族歌曲《真是舍不得》合唱了一遍又一遍后才依依不舍的告别,景迈山人民的深情厚谊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
摄影:陈俊林
想要了解那夜的嗨皮,读者可以去其他达人的文中寻觅图文。晒一张白天在古茶园中的载歌载舞,让您想象我们晚上的歌舞晚会。我们的导游李培良实在是太能唱能跳!
摄影:陈俊林、苏丹卿
这是我在景迈山完整的一天记录,十二星座的巨蟹座最大的优点是聪明心细,我悄悄的将对景迈山的爱埋藏在图片里表达出来。雨后景迈山,夜空繁星点点,衬上流动的云,让人充满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