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悠远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4-08-24 点击:54
普洱茶膏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