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往事,诉说古村百年兴衰

发布时间:2024-05-21 点击:99
茶道都有百年历史,山脚下鹅卵石铺就的路,能通往社口镇上,而茶山中弯曲往上的,是去往寿宁县和更远的古道。我们想象着当年挑夫们或高歌或呼喊来来往往的热闹场面。
村里25座保管良好的古民居,安详而静谧地看着世事更替。施光凌故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座。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大门上方“武魁”牌匾,透露了大宅主人的身份。
1851年,茶商胡福四与中武举后回乡的施光凌一同,在“坦洋菜茶”的基础上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新制造的茶香气高爽,味道醇厚,茶韵深远,“坦洋工夫”一时名声大噪,外地人慕名而来,茶叶远销西欧,并成为英国王室的特供茶。1915年,坦洋工夫和贵州茅台酒同时取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村里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横楼,这是施光凌创立的“丰泰隆”茶行。村党支部书记李钦告诉我们,这是当地最有特征的建筑,外围有三层,每层横排有11开间,44米宽,横楼因而得名。楼内至今仍然保管着传统的烘焙篓,晾茶的大簸箕,制茶季节茶香四溢。
一首当地民谣,向我们描述了坦洋村那时摩肩接踵、灯火通明、热闹特殊的贸易场景:“花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透天光,戏班连台唱彻夜。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那时,茶行都有自家的商标商号,有自己发行的“茶银票”,政府在村里设立茶税局,课以茶税。村中各色商铺酒楼戏园等达140多家,“坦洋工夫”声名远扬。据传,从国外寄来函件,无须冠以省、府之名,直书“中国坦洋”即可送到收信人手中。
民国初年,坦洋村中拥有70多家茶叶大户。随着街区的发展和财富的积聚,他们筑起了城垣,垒起了12座炮楼,武装卫队最多时达360人。现在,这些炮楼只剩下2座保存完好,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流连于村里古民居、古茶行、古宗祠、百年炮楼、妈祖古庙间,我们晓得,这座古村的历史,是与“坦洋工夫”的历史融合在一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