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白茶期待破“茧”而出

发布时间:2024-05-17 点击:64
19日,政和县工商局工作人员来到茶企了解生产情况。
11时许,货车载着政和县白牡丹茶叶公司的532件“白牡丹城”白茶,前往香港。公司负责人黄礼灼说,这是该公司本月发往香港市场的第三批订单,还有一批500多件的订单将在月底发出。
如今,在香港市场,65%的白茶来自“白牡丹”公司。这个骄人的业绩没有让黄礼灼沾沾自喜。百花齐放才是春,“白牡丹”的一枝独秀并不是件庆幸的事。
其实,政和白茶多年来“有名无份”,难在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白茶企业甚至沦为原料生产基地的现状,不仅黄礼灼,所有关注白茶成长的人们都在苦苦探寻答案。
没有品牌,难以介入市场终端
政和白茶的文化底蕴不能说不丰厚。其渊源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宋代生产的银针茶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明朝时期,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光绪十五年,政和用大白茶试制产银针成功,并于次年打入海外市场。1920年,东平一带生产的白牡丹开始远销香港。
白茶生产区域有限,仅限于政和、建阳和福鼎。作为福建省重点茶区之一,政和种植了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品种,年产白茶5500吨,占全国白茶总产量的70%,90%以上的产品销往海外。
因为采用独特的全萎凋轻微发酵茶工艺,政和白茶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等功效,还能降血压、解毒、止泻、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目前,全县大小茶叶加工企业共有120多家,部分企业先后注册了白牡丹城、闽峰、洞宫、正禾、政茗等16个白茶专用商标。
凭借品质出众,政和白茶屡获殊荣。2002年,“白牡丹城”牌白茶在中国(福建)茶博会上摘取金奖;2003年,“正禾”牌白茶在中国(上海)茶博会上夺冠……2004年10月,95岁高龄惜墨如金的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曾挥毫写下“政和白牡丹茶色、香、味独珍”的题词。
眼前一片繁花似锦,却没能掩盖一个苍白的事实:政和白茶长期的“低调”,使得国内市场对其知之甚少,内销这块基本是空白。即使墙内开花墙外香,但由于多数白茶生产企业没有商标,有了商标的企业知名度却不高,没能与市场终端无缝连接,不得不贴牌生产,导致税收流失,极大阻碍了当地白茶产业的发展。
黄礼灼告诉我们,政和每年产的白茶有八成销售香港市场。但在政和茶企与香港市场之间,横亘着几个香港经销商,茶的等级、茶的收购价均由他们说了算。海外销售情形一样不容乐观,政和几乎所有白茶企业都要通过进出口贸易公司进行出口代理。进出口贸易公司要求所有白茶裸装销售,包装产品的白板箱上只能有原产地证明,不允许张贴企业商标和品牌,而发往香港市场的包装箱上甚至连原产地都不让标注,只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字样。
标准缺失,证明商标魅力打折
政和白茶缺的是什么?明眼人一看便知。
产业发展、市场开拓,样样都离不开品牌建设。政和县工商局决定对白茶高起点实施品牌战略——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政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层肥沃,生态优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赋予了当地白茶与众不同的特性。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政和白茶有优势。
行内人均深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含金量。福建平和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1997年进行原产地“平和溪蜜柚”证明商标注册后,柚类产值从1996年前的2.3亿元增至2003年的6.2亿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漳州使用“漳州芦柑”证明商标后,仅2002年就有3500吨芦柑销往东南亚市场。白茶生产经营户在一定的组织化程度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统一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但可以有效建立产品信誉,还可以扩大市场份额。
2007年3月20日,“政和白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技术审查,成为我省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之后被认定的第三个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政和白茶”顺利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成功的喜悦没有延续太久,人们就发现,由于缺乏行业标准,海外市场不买账,证明商标的魅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政和县副县长林良行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国茶叶种类、品质、产地的差异性,以及茶叶的生产、加工和质量都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有效界定。这样一来,不执行标准或无标准可依的茶叶产品成不了品牌商品。“政和白茶”亦是如此。不就茶园管理、原料供给、茶叶加工、包装直至贮运等方面制订产业标准,政和白茶“为人做嫁衣”的现状不会有大改观。
近年来,国外市场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美的农药残留标准,都抬高了白茶生产制作的门槛。而一些茶农缺乏技术人员指导,盲目用药,造成茶叶农残量超标。受利益驱使,部分农资经营户甚至误导茶农购买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和农残量过高的农药。这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林良行说,茶叶从建茶园育苗至成品包装都需要技术支持。政和白茶产业大多采用传统技术,这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就拿政和大白茶来说,由于开采时间比福安大白茶迟,生长期短,种植效益也不尽人意。加上投入不足,没有培育新品种,出现了种植面积减少趋势。此外,政和白茶的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大多企业是以原料加工为主,工艺流程的品质则以手工操作者的经验来判断,专业化程度低,品质难以稳定控制,与现阶段标准化加工水准尚有一定距离。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也参与白茶生产,不但降低了白茶生产质量,还引发了市场的无序竞争。
何处突围,茶企力求破茧化蝶
如何打开国内市场,并在海外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政和的白茶企业纷纷寻找突破口。
为了不永远受制于人,“白牡丹”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继“闽北知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之后,“白牡丹城”商标去年12月在香港注册成功。历经风雨,“白牡丹”公司终于迎来彩霞满天,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白茶的最大供应商,还迅速俘获了香港消费者的心。凡是打着“白牡丹城”商标的白茶进入当地市场,无需开箱验货,而且价位要比别的白茶高出10%。
为应对贸易壁垒,各茶企也使出了浑身解数。“白牡丹”公司建设了4080亩欧盟有机茶、欧洲低农残标准茶园基地(通过欧盟有机茶认证的茶园基地1080亩、欧洲低农残标准茶园基地3000亩);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与茶农建协作茶园,不仅向协作茶农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低毒农药、赊垫统一采购的化肥费用,并以高出市场10%至15%的价格收购他们的茶青。
各茶企还拿白茶特有的保健功能做文章,尝试开发保健茶、白茶水饮料及功能性物质提取与利用等,以挖掘白茶消费的增长点,从而提高其附加值。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白茶口感偏淡,加上对其功效的宣传不到位,是白茶备受国内市场冷落的主要原因。“瑞茗”公司总经理余步贵告诉我们,白茶的韵味往往需要采用特有的冲泡方法,三五分钟后在慢品细啜中方能领略,因此,初次喝白茶感受像喝白开水,这首先就被偏好重口味的北方市场拒之门外了。“瑞茗”研发过茉莉花白茶,提供给统一集团制作茶饮料。但由于通过特有工艺制出的白茶角质层没被破坏,不易吸收花茶的香味,加上利润不高,这一做法只好放弃。
“白牡丹”公司的思路则是改喝茶为“吃”茶。参照日本抹茶的做法,将白茶研磨成粉状,添至蛋糕、面包中,加工成茶糕,既不影响营养成分,又能保持风味。黄礼灼透露,公司去年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开发的白茶饮料口感就相当不错。一旦成功推向市场,还将考虑水果味、蔬菜味白茶饮料的后续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