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阳毛尖的炒茶
发布时间:2024-05-09 点击:76
自谓诗人,一向看不起散文,但近来常有写散文的冲动。心目中有了两个题目,认为用诗不能表达得完全、完整,必须以散文的方式记录下来。这第一个题目,便是--爱人的手工茶。
爱人生于县城,从小到大未采摘过茶叶,更不会做茶。我生于乡村,我家乡的那个乡镇被李德生将军亲笔题书,封为中原第一茶乡.是故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会了采茶,从上初中起就学会了炒作茶叶。那时我们村家家都有毛峰灶,炒作出来的茶叶就叫信阳(土)毛峰.
我们乡每个村都有一个茶场,面积都在千亩以上。每到采茶季节,茶场便请全村人去帮忙采茶,从最早的四分钱一斤到后来的几毛钱一斤,我都经历过了。我小时候的采茶速度,甚到从未超出过我的奶奶,最多的一天也从未达到采三十斤鲜叶。而我的小姑姑,在茶场开园的前几天,每天可以采一百斤鲜叶,是我们村最心灵手巧的四朵金花之一。这让我骄傲,也让我汗颜。
炒菜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炒茶也一样。那时我家的茶园有十几亩,全家人白天采茶,晚上炒茶,齐心协力。每到采茶季节,家家如此。炒茶比炒菜还要简单得多,身为农民的孩子,茶乡儿女,这点末技不学自来。
问题是我二十岁后就没再炒过茶叶,算算也已经二十个年头了。虽然,这炒茶的末技,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以后,再怎么忘也忘不了。不过,让一个二十年没骑过自行车的人再骑自行车,这必然有些为难,似乎不是出于本人的意愿了。
因此,当爱人从山上采来茶叶,让我炒,我说什么也不肯干,最大的理由是没有机器和工具。想不到的是,爱人竟然自己炒出了茶叶。虽然,炒出的茶叶那么难看;虽然,炒茶的程序也不符合规范。但,居然收获了近两斤干茶。
说实话,爱人从不喝茶,而我自小养成的习惯,每天都离不开茶叶。夏秋家里还有好茶的时候,我只喝正宗的信阳毛尖(现在的信阳人公认产于浉河区五云二潭的才是正宗的信阳毛尖)。正宗的喝完了,就喝从老家带来的机器茶.但机器茶很难喝,就像喝了茅台酒再接着喝鸡公山粮液,口味差一大截。这时忽然想尝尝爱人炒的茶叶味道怎么样。一尝不打紧,不仅比机器茶好喝多了,甚至那味道比正宗的信阳毛尖还好,--就像少年时父亲和我自己炒作的茶叶那样,--就像自小喝惯的本乡酿造的米流酒那样!
老婆的茶叶是晒干的,这是我认为最不符合规范的一点,因为茶叶必须要用火(或电炉)烘干,太阳晒干的茶叶都有一股紫外线味道.但就是这些含有紫外线味道的茶叶,这些丑陋得近似干菜叶子的茶叶,这些爱人从没喝过的茶叶,正对我的胃口,五脏六腑。
该怎样感激爱人,我一直没说。明年,我要帮爱人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