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灵魂 非“和”莫属
发布时间:2025-11-18 点击:1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就能和谐了。
和,天下之达道;茶,达道之化身。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笔者认为,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和”!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佳饮,茶的利用,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是一种充满文化内涵的健康饮料,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茶文化渊远流长。
茶里到底有没有文化?答案是肯定的。开门七件事,茶虽仅奉末座,但只有她与文化渊源深厚。众口一词茶文化,谁听说柴文化、米文化、醋文化?爱茶之人可以叫做茶人,但爱鱼爱肉之人,却不能称为鱼人、肉人。草木之间有一人,天地独厚茶,这里约定俗成,没有什么好争辩的。茶助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对茶情深意重,然而茶不是文人的专利。农工士商,三教九流,哪个阶层里少得了爱茶之人?有人说:“百姓喝茶是解渴,和尚喝茶是禅,道士喝茶是道,而文人喝茶是文化。”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不全面。人们喝茶是基于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如果喝茶不仅仅为解渴,而是把它作为思考的辅助、交流的媒介、情感的寄托,即使当事者大字不识一个,发生这样的精神状态,就是属于茶文化。饮茶品茗,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一项颇具典型意义并富有特色的生活艺术。许多时候,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中和。所以,茶文化博大但并不精深,基本上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就是大家不需要经过专业训练都能够欣赏和享受的文化。
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不少茶学专家都有精辟的总结,庄晚芳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廉、美、和、敬”,张天福先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思想,还有人认为是“和、静、怡、真”,都离不开“和”字。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也与“和”息息相关。和,寓意和谐、和合、和解、和睦、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和平共处、和衷共济等,这是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著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深地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精神与茶人精神中的“和”,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陆羽认为:水、火、风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煮出好茶,发茶性,去百疾。同样是水,也要取水质清洁又平和的,因此,对湍流飞瀑评价最低,认为不宜煮茶。以茶待客,以茶交友,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是对天人合一、和谐世界理想社会的积极向往。
茶可以和身心,茶可以和社会,茶可以和两岸,茶可以和天下。以茶为媒,可达大道。茶之灵魂,非“和”莫属!(严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