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后普洱茶的演变过程的介绍
发布时间:2025-10-18 点击:6
在清代以前,普洱茶是乎仅是一种经蒸制成团状的紧茶,而到清代普洱茶演变为具有多种花色的茶品。
张泓《滇南新语》:“普洱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治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筋至十筋为一团,皆夷女采治。……,制抚用三者充岁贡。其余粗普叶,皆散卖滇中;最粗者熬膏成饼摹印。岁贡中也有女儿茶膏。”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绿色者更佳。”
阮福《普洱茶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叶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着,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所谓普洱茶者, 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988年):“条形黑茶之一。普洱茶名目较多,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园茶(七子饼茶)、紧茶、饼茶,普洱茶指的是普洱散茶。品质特点是条形肥壮,汤色橙黄,香味醇浓,带有特殊的陈香。他是选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筛制成半成品后,经过潮水沤堆,促进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在湿热条件下转化,以形成其独特的品质。”
《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采摘其鲜叶,经杀青后揉捻晒干的晒青茶(滇青)为原料,经过泼水堆积发酵(沤堆)的特殊工艺加工制成。普洱散茶外形条索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并具有独特的陈香。以普洱散茶为原料,蒸压加工成的紧压茶有:普洱沱茶、七子饼茶(园茶)、普洱茶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