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的前世今生了解一下
发布时间:2025-09-06 点击:2
1、从武夷山山姑镇出发,一路往北,沿九曲溪而上,顺着一条狭窄的山路,大约五十公里的地方,就会一直走到国家自然保护区--桐木关。
这里,是至今还未对外开放的一个秘境,也被称之为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更是世界珍稀植物们休养生息的福地。
桐木关,是福建与江西交界的一个关口。山谷的南面,便是桐木村,而北面,是江西的上饶。
整个桐木村,都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到村口,便有保安把守,非本村人或未经报备的人不能入内。
自然区内的树木不得砍伐,动物也不得随意抓捕,这样,也给这个幽深的村庄平添了几分更神秘的色彩。
桐木村内,至今仍居住着三百多户原住民,分为十二个自然大队,这十二个小村落又分散在各个山谷里,或者是半山腰上,整个桐木关内树木参天、溪水深流,植被极其丰富,仍是一块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
桐木村人几乎家家都种茶,他们与桐木这块隽永的土地互依互存。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土地,却因为出产了正山小种,而几乎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命运。
2、红茶的源起,是偶然也是必然
武夷山之地,山多谷陡,终年云雾缭绕,降水量也很丰富,极适宜茶树生长,在宋朝时,便已是皇家御茶园。
而明朝时,朱元璋改团为散,改为制作散茶后,因制作工艺不成熟,武夷茶一落千丈,在明朝时并不受待见。
光阴轮转,到了清代,武夷山的茶重新受到重视,产量大大增加。但仍然以绿茶为主。
红茶的出现,源于一次偶然,也或许是一次必然。
十七世纪末,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强大而充满神秘气息的东方帝国。据金骏眉创始人元正茶厂江元勋先生回忆,明朝中后期的某年(1568年),在采茶的季节,
有一支军队路过桐木庙湾,晚上驻扎于此,当地茶农未曾见过如此动乱场面,当天已采摘的茶青没有来得及制作茶叶,第二天已经发酵。
为了挽回损失,茶农以当地马尾松干柴进行炭焙烘干,并通过增加一些特殊工序,以最大程度保证茶叶成份。
制成的茶叶运往镇上销售,本是无心之作的茶叶,却受到大量茶客的欢迎与喜爱,接下来订单逐年增多,
需要整个桐木都全力生产此种茶叶,才可勉强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使得桐木远近闻名。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拜伦在他的名著《唐璜》中写道:
我的心,此刻要去寻
武夷的红茶
遥远的武夷绽放我的新世界
而酒总让我那么的沉沦
茶和咖啡,才能给我们更多的自觉
由此可见,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来自中国武夷山的红茶,已经成为欧洲人的上等饮品。而这武夷山的红茶,又是怎样飘洋过海去到欧洲的呢?
我第一次看到正山小种如何去到欧洲的书籍,是著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先生写的《茶叶战争》。
这本书从历史的视角写出了红茶与中国命运的关系,让我受益匪浅。
后来,我又陆续看了一些与正山小种有关的书《植物猎人》、《正山小种》,并多次往返桐木,与茶农深度交流,直到在桐木建立我们自己的红茶基地,让我对正山小种这个茶,有了深刻的认识。
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
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
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泉城绿、泉城红、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红茶。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
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以至皇家都开始流行喝茶,以至于英国人每年花费大量的白银来中国采购茶叶,而导致巨大的贸易逆差。
为平衡贸易逆差,英国人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这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毒品,整个晚清时期,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鸦片馆,长此下去,国将不国,
由此,才有了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打响了鸦片战争的第一炮。因此,“烟片战争”,也可以说是由茶叶而引发的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