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论释》
发布时间:2025-05-08 点击:3
福建讯 《“茶艺”论释》 陈香白 陈再粦
一、“茶艺”本义
茶艺,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和程式。
所谓“艺”,其义次要有六:
(一)种植。《说文》作“执”,或作“?”,种也。《诗经·小雅·楚茨》:“我?黍稷。” 《茶经·一之源》:“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二)才能,技艺。《论语·雍也》:“求也艺。”朱熹《注》:“艺,多才能。”
(三)艺术。《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136),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四)原则,限制。《左传》有“陈之艺极,引之仪表”语,艺,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艺,极也,引申为法度限制。
(五)艺事,技艺。《尚书》有“工执艺事以谏”语。
(六)艺人。《抱朴子》有“创机巧以济用,总音数而并精者,艺人也”语。
综上所述,“艺”就是方法;“方法”就是规范的程式,是逻辑程度之体系。所谓茶艺,便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
“茶艺”源流述略
作为人工产物的茶艺(包括种茶、制茶用茶),是方法的结果。而方法必定要阅历由初级到高级渐次完善之过程。可见茶艺文化的发展,其内因便是茶艺方法的进步。
茶,作为物种,阅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经·一之源》载:“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是最早之“茶艺”记载,“茶艺”一词本此。
茶叶的制造也“与时偕行”,逐渐发展。
人类的用茶,最初是“食用”,这是天性决定的;接着是“药用”、“饮用”。“食用”是一种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我们仍得承认,由采摘到旋转嘴中咀嚼,到吞咽,不也是一种“程式”吗!现在的人或许以为不够“艺术”,但在那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带头采茶入口者可谓“天才”,处理了属生活危机范围与后代的正、草、隶、篆,相去何远,可是仍属“文字”,但是在“文字”之前冠以“古”字而已。同理,若将人类最初用茶的方式排挤在“艺术”之外,实有悖于茶文化发展规律。到了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药用”时代,其用茶程式又百尺竿头更进步,“解毒”的感官享用怎一个“美”字了得。此不赘。茶叶门户网fjcha.com
“茶艺”之萌发阶段情状已概述如上。然则,最早记载“饮用”事象而又涉及程式内容的史籍是什么?
《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云:“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其彭城王家有吴奴,以此言戏之。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事情发生在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王肃初降魏,却保持着原来“渴饮茗汁”的习惯。刘缟竟然非常敬慕王肃茗饮风度,“专习茗饮”。从他专心致志学习“茗饮”看出,那时心有一套完好的苟饮程式,或称“茶艺”,否则何需“专习”。惜详细方法缺载。彭城王嘲讽刘缟“专习茗饮”之举,以致于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足证彼时北方官场非常轻视茶艺。此风延至唐代仍未见消逝,有《新唐书·陆羽传》“季卿不为礼,羽愧之”之说可证。
率先将饮茶方法程式化者,还务功归陆羽,《茶经》之载甚详。接着是宋、元、明、清直至现代之斗茶、工夫茶以及诸民族、地区之独特用茶方法的传承、发展。一言以蔽之曰:百家“饮用”茶艺,各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