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普洱茶“湿仓”到“干仓”的蝶变历程

发布时间:2025-04-30 点击:1
近日与茶友聊天说,“喝茶要有平常心,对茶要有包容心,不要一味的追求仓储的干净,更不能有‘纯干仓’这种概念性的说法”。虽不能苟同其说法,但也不与其争辩,毕竟每个人对普洱茶仓储的理解不同,你说的“纯”到底有多纯?你说的“干”到底有多干?
个人而言,喝茶只是追求口腔的刺激度与身体的愉悦感,就算是几十万上百万一片的印级或号级茶,如果仓储很差那喝的也毫无愉悦感,最多只能体现一个“豪”字,我宁愿喝几百元一片10—8年仓储干净的熟茶!
在保证真品的情况下,同一款茶不同仓储反映在市场价格也不同,我们以市场明星茶品“88青饼”为例,在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集散地广州市场来看,正品88青的市场价从3—8万不等,那么同一款茶价格相差这么大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商家的名誉及个人名声效,应对茶品价格的溢价以及稀有性的体现,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仓储的因素对茶品品质的影响造成市场消费者的接受度。
对于真假辨伪无论茶商或茶客都能通过包装、纸张、字体、颜色、暗记、饼型等特征达成共识,但普洱茶仓储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至今没有哪个团体或机构能拿出一个比较数据化的系统来评判一款茶仓储值的标准!
比如在前辈大师那了解到的仓储打分方法;以50分为中间值,49、48、47、46、45……数字越小表示越干,51、52、53、54……数字越大表示越湿。而我们日常的仓储打分方法是;以90分为满分。理论上讲这种打分方法也是从干湿度上判断,但实际上往往把仓味、杂味,香气等表现力也融入评判打分的标准中去,若70分以下就入不了口。
以上两种方法特指中生代茶品,老茶、新茶都不给予打分,但也都不科学,你的50分到底是多干?我不知道,我的70分到底是多湿?你也不知道,都是凭各自的口感记忆亦或是极小范围内人群无数次的共同评饮交流而建立的打分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不利于传播,不利于广而用之。
70年代,普洱茶的消费及转口区、港澳台等地区的茶商为了让普洱茶尽快的转化到位,适合品饮,在仓储环节采用人为干预的措施,就是有意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储存普洱茶一段时间转化到位,后再存放到相对较干燥的环境存放一段时间经过这般人为干预的入仓退仓,普洱茶的转化程度相当于自然环境下10多20年的转化,这样就能相对快速的进入市面消费。
70-90年代,普洱茶主要是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人在消费,绝大多数的茶品都经历了上述的仓储环境,我们称之为“传统仓”。传统仓特征,高温高湿人为干预,转化快水路好气味差,有仓味退仓不到位会锁喉,市场价格相对低。
在当地自然环境下无需人工干预的存储方式我们称之为“自然仓”。自然仓特征,转化适中,水路有改善,气味一般,有杂味无茶香,对茶香没有太高要求的人一般能接受,市场价格中等。
进入2000年以后,华南地区受到港澳台的影响,人们才开始逐步接触普洱茶,而后内陆部分省份城市也有普洱茶的出现,因大陆饮茶习惯主要以绿茶、花茶、乌龙茶为主,偏好高香,一般人很难接受普洱茶传统仓储的特有仓味,所以普洱茶的存储方式慢慢向纯干仓的方式转变,就是人为控制温湿度,还要追求存储环境的阴凉干燥避光无异味等,目的是最大程度上保有普洱茶的本味及茶香,但缺点是转化缓慢,一般需要10几20年才适口,这种环境我们称之为“纯干仓”。
纯干仓特征,阴凉干燥避光无异味的独立空间环境,人为干预控制温湿度,转化缓慢,水路变化慢,气味好,最大程度的保留茶本味,茶香高,原喝绿茶、花茶、乌龙茶的人喜爱纯干仓的普洱茶,市场价格相对较高。
当然以上是三种仓储状态都排除全密封、人为做旧造假行为。早期也有人直接把仓储分为干仓与湿仓两种,但市场越来越细分化这种分法太广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普洱茶文化的普及,品饮普洱茶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近年来又会从地域地名来划分仓储,港、澳、台、大马,昆明仓,广东,广西、江南、北京,西安,新疆等地,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南方仓与北方仓。
南方人说北方干冷,常年温湿度偏低,一年当中只有夏季三四个月温度能到25度,湿度能到70%,春秋冬三季,温度只有20度以下,湿度50%以下,再加上秋冬季供暖系统空气更较为干燥,存出的普洱茶酸涩感强、汤水薄、刺激性重、不够温润,茶韵不足,整体转化速度慢。北方人听了不高兴了,说南方常年温湿度偏高,每年春转夏三四月份“回南天”梅雨季节经常墙面地面都挂水滴空气太潮湿,存出的普洱茶香气不扬,口感不清爽、有仓味整体转化速度过快。
南方茶友说,从广州仓存储的茶放到北方通风干燥的环境醒茶十天半月就能散去仓味去除水气,这种方法可能南方茶友更能容易接受,但是北方茶友仍然接受不了这种口感。所以,个人认为,一款新茶先放南方存储5-6年,再调到北方存储5-6年,这样才可能达到南北优势结合的特点。下转《普洱茶南仓与北仓有的特点及其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