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茶之简史
发布时间:2025-04-15 点击:3
一、茶之原产地
《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东晋郭璞注《尔雅》称:“生山南汉中山谷”。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其中心是滇、黔、桂三省的毗邻地带,包括四川盆地的边缘。
二、茶之生长环境
《茶经》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树属山茶科常绿木本植物。野生可高达20米以上,为了便于采摘茶叶,通过人为修剪及矮化后,一般茶树高度保持在80~120厘米。茶经中的这段话,对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光照、地理位置及鲜叶形态的好次划分都作了比较准确的说明。
三、茶与神农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唐代陆羽是古代对茶深有研究的最早人物,宋代起,被人尊为“茶圣”。在他的名著《茶经》中,不但提出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断,还引了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中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在明清的本草类著作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神农作为发现茶的先祖被前人记载在历史中。现在,我们一般把《茶经》里的这段话作为神农氏对茶的认识的最早的论著,认为茶的养生功效在神农时期就被人们所认知。
四、饮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养生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最初,茶叶作为解毒和祭祀的用品;之后,人们认识到茶叶的药用,茶叶作为药物开始使用;继而,茶叶发展到食用阶段。到了先秦时期,茶叶发展成为普通的饮料。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明确提出:“自秦后,始有茗饮之事”。
饮茶从先秦开始,到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已饮茶成风,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蔓延到全国,宋代饮茶之风更加盛行,明清时期中国饮茶之风已达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