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茶道思想
发布时间:2025-01-23 点击:28
人作为品茶的主体,其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都会在品茶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流显露来,特殊是对茗饮意境的追求和茗理思想的明白更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家思想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在儒家的孔孟之道和道家的老庄思想中找到了生活哲理,构成了人生价值观,奠定了中国旧时哲学思想的基础。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地文化的碰撞、融合,特殊是遭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构成了中国化的汉传佛教主导宗派禅宗,为中国人塑造了另一个精神世界。
茶从“形而下的器”逐步又发展为“形而上的道”,说明人们对茶的认识与需求有物质与精神之分。秦汉以前,茶以食用、药用为主而被运用。两汉至魏晋时期,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主流社会认同,并赋予了精神内涵。“调神和内,倦解慵除”。这是晋代杜育在《荈赋》中最早提出茶有调理精神、和谐内心的作用,从精神层面对茶进行诠释,成为中国茶道思想的萌芽。
中国茶道思想构成于中唐之际,唐代禅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云:“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初次提出“茶道”概念,将茶从技、艺的范围提升到精神高度。禅宗修行强调体验和顿悟,并在茶中融入其清静思想,希望在茗饮中得到精神寄予。禅宗对茶的认知在于佛性与茶性的契合,唐代高僧从谂禅师深谙茶理,倡议以茶悟禅。他那类似口头禅的“吃茶去”,便成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禅方式。宋代僧人提出“茶禅一味”的理念,强调品茶与参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
儒家主张入世乐生的人生态度,把品茶比作品尝人生的酸甜苦涩,在茗饮中体悟“修、齐、治、平”的人伦大道。唐人刘贞亮总结“茶有十德”,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四德侧重精神作用,强化了儒家思想。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论述了人要在茶的品饮中,感悟茶内敛淡泊的特性,取得品德自觉。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谓茶“致清导和”,则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道家思想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宇宙观,倡导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以为茶乃自然之物,采天地之灵气,能使人轻身去浊,在茗饮中感悟天道、人道和寻觅修身养性之道。
中国茶道思想来源是多元的,中国旧时文人阶层的思想观念是中国茶道思想产生的基础,儒、道、佛三家合流及其哲学思想对中国茶道思想的构成有着直接影响和密切关系。它融合了儒家仁爱和谐、佛家自修自悟和道家道法自然等思想而自成一体,“淡泊安静、自然和谐”正是中国茶道思想的哲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