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漫湾中山茶怎么样(第四讲)
发布时间:2024-12-16 点击:62
棉花岭村村头有棵五人围不过的大酸包树,10多千米的山下都能看见这棵大树,树下有条古道通往山下保甸坝子,千年大酸包树是古村寨的标志树,澜沧江两岸彝族、拉祜族居住的过的古寨都能找到,是清代以前彝族、拉祜族每年开春前都要祭拜的竜树(神树),竜树下边都有古道,竜树下的古道是古时的主要交通干道,一般都较宽,可以走马帮。
在大山里赶路只要看见大树,便能找到大路找到村寨。民国以前无论哪个民族都不会砍伐大童树,大毫树下的古道可将方圆几个州几个县的无数个村寨连接起来,今天说的茶马古道古时便从大毫树下走过。棉花岭村有大竜树说明棉花岭至少800年前已有族群在此定居建寨。
看完棉花岭的古茶园,下一个村是垭口寨,垭口寨距棉花岭村约一千米,中间隔着燕子岩,燕子岩在中山很醒目,突兀而起的一座山峰高出地面上百米,对着村寨一面是块绝壁,人无法上去,绝壁上有洞穴,有大量燕子筑巢,燕子岩由此得名。燕子岩上有原始森林,直接到国家森林保护区,长臂猿经常来燕子岩上那片森林,长臂猿天亮前爱鸣叫,棉花岭和垭口寨的村民常被猿声唤醒。
垭口寨紧接燕子岩,现在是彝、汉杂居的村寨,有新茶园也有民国年间的老茶园,共有100多亩离垭口寨不远还有一个彝族村叫大村,村名叫大村,其实仅有10多户人家都是蒙化人,去保甸坝子的古道要经过大村,古道边有两片古茶园,一片叫瓦厂梁子大茶地,一片叫对门子坡大茶地,是清朝末年种下的,这两片茶地应该是蒙化人所种。本内容来自《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