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故事 | 春访日本金谷茶乡

发布时间:2024-11-14 点击:108
吴德亮,茶艺家、诗人、作家、画家、摄影家,至今已出版著作共30余本。近年来,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与研究,常不辞辛劳,千里跋涉,找茶、写茶、画茶,被各大媒体誉为“茶叶达人”。本文选自青岛出版社《找茶,就是找故事》一书,记述了作者在日本金谷茶乡为我们寻得的茶故事。
“呜——呜呜”的汽笛声划过宁静朴实的金谷车站,木制的老旧车厢一个震荡,钢轮碾过平滑的铁轨发出轧轧声响,火车缓缓开动了。
这是 21 世纪的日本,三两根横过眼前的月台柱子,在吹打着车窗的煤屑里留恋地后退,浓烟徐徐释放怀旧的旅情,盛开的樱花与绿浪推涌,茶园在两侧逐渐展开,将窗外的景致点缀得更加缤纷。
搭上日本最具 20 世纪 50 年代风情的蒸汽火车,我独自从寸又峡前往金谷。座椅前方有西山所长馈赠的“川越便当”,黑亮的包装慵懒地映出天花板昏黄的灯光,电扇嗡然作响。
号称“日本第一茶乡”的金谷町位于静冈市以西,也是日本最大的制茶机械生产地,制茶厂房和瓦屋严整有序,错落其间。密集的茶园中随处可见一根一根像是电线杆般的金属杆,顶端装有三叶片的风扇螺旋桨,令人好奇。任职茶博馆的山本明香告诉我,那是作为防霜之用的感应架。
金谷车站南边的广阔丘陵称为“牧之原”台地,覆盖了绿油油的一片广大茶园。时间回溯至 1876 年,末代幕府大将军德川庆喜还政于明治天皇的动荡时代,为疏解幕府失业家臣与武士的生计,德川庆喜特意集合了幕府旧臣,披荆斩棘开垦了这片原野,并积极栽培生产绿茶,如今这里已成为号称“东洋第一”的集团茶园。
每年春天至初夏,宛若铺了一张张绿油油地毯般的牧之原茶园,飘荡着阵阵茶香,不但为当地带来了可观收入,而且造就了浑然天成的美丽风光。牧之原公园内,立有宋代赴中国修行并带回茶种、传授饮茶方式的荣西禅师的塑像。对于今日以茶叶为最大经济作物且七成以上人口倚赖茶叶为生的金谷町民来说,荣西禅师的伟业应不亚于中国盛唐时远赴天竺取经的玄奘法师吧?
由金谷町官方经营的“茶之乡博物馆”,位于金谷密布的茶园之中,是全日本唯一的茶叶专门博物馆,主要建筑物包括展示楼、商业楼、茶室与日式庭园等。前馆长小泊重洋认为,21 世纪日本茶叶的发展关键在于机械化、生态系、机能性与国际化,非常值得吾人深思。
馆内最著名的建筑是 17 世纪日本尊称“天下第一”的茶道宗师小堀远州—当时德川幕府的茶道师范,所建筑的茶室与庭园的完整复刻。小堀远州首创“绮丽空寂”的茶道形式,对日本的茶陶茶器制作更有深远的影响,他在日本的历史定位并不亚于中国唐朝的“茶圣”陆羽。茶室内完整保留了当时精雕细琢的工艺;庭园内浮现在淡淡水面上的木造茶亭、白石垣、绿池等,充分展现了日本传统建筑之美。
优雅的“纵目楼”茶室就在小桥流水环抱的日式庭园中屹立。洁净的榻榻米上,身着庄严和服的专业茶师,以精致的志户吕烧茶碗为我示范日本的抹茶道。而在庭园素雅的青檐白墙外,有护城河般的淙淙流水。我特意踏上连接的八曲桥,眺望周边茶香与樱花共舞的迷人景致。以头戴白雪的富士山作为背景,无限展延的茶园如手卷般摊开,密集的叶面饱含湿润的光泽,将微雨中的朵朵樱红衬映得格外娇艳,我的整个心仿佛也跟着火红的樱花燃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