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南路边茶
发布时间:2024-10-24 点击:69
边茶应运崛起
与有着同样长远历史的云南普洱茶相比,雅安南路边茶(藏茶)日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生疏名字。要全方位了解我市边茶史,就不得不提及我市本地作家,对雅安南路边茶有着精深研讨的杨绍淮。
在这年3月27日~29日我市承办的南路边茶(藏茶)传承与发展顶峰论坛上,杨绍淮曾撰文阐述雅安南路边茶的史学地位与价值。经过大量史料考证和整理,杨绍淮理清了雅安南路边茶的崛起背景。
据杨绍淮介绍,唐代以前,内地茶叶流入边地,次要经过民间小规模的以物换物的自由贸易来进行。到了唐代,朝廷看到每年有不少少数民族商人赶着马匹到内地换取茶叶,于是出台了我国的第一部茶法“榷茶制”。“榷”就是禁,它规定茶叶只能官营官办,严禁私人贩茶。茶区生产的边销茶,由朝廷统一出资,商人承办,最后由军队运送到北方口岸,同吐蕃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买卖,史书上称之为“茶马互市”。茶马互市不断延续了数百年。
茶马互市的出现,决定了雅安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要专门为藏族同胞生产边茶。雅安地处入藏交通要道,茶叶资源丰富,为了有足够的茶叶换取马匹,朝廷锁定了雅安。之后,宋、明两个朝代同样延续了唐朝的做法。《明史·茶法》载:明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从此,雅安茶叶只作蒸乌茶易马用。也正是由于如此,雅安绿茶的发展遭到了限制。
制造工艺独具特征
杨绍淮在《雅安南路边茶的史学地位与价值》一文中提到,茶从唐代始传入西藏,最初是散茶,散茶不便运输,也不便储存。从宋明两代开始,雅安边销茶的焙制开始逐步向焙制紧茶发展。到明代,蒸制乌茶技术已得到普遍推行和应用。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我国四川开始生产黑茶,后逐渐扩展到湖南产区。文中所指的黑茶就是雅安的乌茶。到了清代,雅安边茶的制造从采摘、杀青、蒸揉、沤堆发酵、拼配关堆,不断到设架筑包。整个工艺已达到出神入化地步。该项技术传承数百年,不断流传至今。
南路边茶传统制造工艺的成功之处,不仅是经过制造使茶叶内含物质得到充分转换,提升茶叶的质量质量,最终还要表现在消费者饮用后取得对身体有益的作用上。藏族人民就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充分表现了独特制造工艺生产出来的雅安边茶,其特别的养分价值。
许多茶专家经研讨发现,经过发酵、蒸揉等工艺生产而出的南路边茶,对瘦身减肥、促进推陈出新、避免疾病等等诸多方面确有明显作用。
边茶历史意义已逾越本身
如杨绍淮所说,雅安南路边茶是历史文化和茶文化厚重的积淀,但日前的开掘工作还未完全将边茶文化这座富矿的价值开发出来,仍需求更多的人参与支持。
茶马互市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数百年,朝廷用茶叶换取马匹,数量从数千匹到数万匹。从中所得利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国防、边疆统一,以及和各兄弟民族的和睦团结。雅安边茶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而是国家十分重要的一项战略储备物资。
边茶业的兴隆,使雅安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雅安从明代开始出现焙茶作坊(相当于今日的工厂),数量由最初几家逐步发展到30多家,年加工边茶过200万公斤,工人人数愈千,这些和国内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景德镇制瓷业、江南造纸业、嘉兴石门榨油业相比,也毫不逊色。
随着雅安边茶业的扩展和兴隆,吸引了中国北方的许多富商大贾,他们纷纷把投资目光转到雅安。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陕西泾阳商帮陆续来雅投身边茶行业。他们的资金雄厚,经商有道,从明到清先后兴办了10余家茶号,运营规模很快超越当地川帮,每年认引数额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其中最有名的陕西义兴茶号,从明代嘉靖创办,不断运营了400多年,可谓中国旧时商界的一个奇迹。
为运输茶叶,从唐代开始,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之间(包括沿途向藏区四面八方延伸和扩展)逐步构成了一条以运输茶叶为次要目的的茶路——川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这条我国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古商道,在传递茶叶的同时,也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传播到了广大的藏族地区。
南路边茶还曾有过抵制侵略的光荣历史。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英国逼迫清政府签署《印藏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