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之中国南北饮茶习惯
发布时间:2024-07-21 点击:62
普洱茶的著名的茶山和寨子:景谷、易武、攸乐、布朗、班章、南糯、勐宋、景迈、邦崴、千家寨、镇沅、无量山、勐库。产于云南普洱,属于黑茶,具有1700多年历史,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外型色泽褐红或略带灰白,香气共同陈香,滋味醇厚回甘。
普洱属于黑茶,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今普洱市),故得名。如今泛指普洱茶区消费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亮堂,香气共同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茶自然发酵,熟茶人工催熟。“越陈越香”被公以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特性,“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常常会随着时间逐步升值。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本源大多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十分长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曾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称号。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三国时期 “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翻开了普洱茶话。“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
变革开放后的1990年,茶园面积达240万亩,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圆,发明了云南茶史的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开展到烘青绿茶、炒青绿茶、时间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普洱茶也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开端了普洱熟茶的消费。
普洱茶被国度质检总局于2008年5月13日以总局2008年第60号公告批准施行天文标志产品维护,《天文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度规范也由国度质检总局、国度规范委于2008年8月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度规范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0号(总第123号)批准发布,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施行。
用茶量几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气也有亲密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域,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短少蔬菜,因而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
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阔地域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
长江中下游地域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普通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时间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构造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常常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欢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总之,泡茶用量的几,关键是控制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
标签
黑茶
红、浓、陈、醇
后发酵茶类,微生物发酵
香气共同,口感醇厚
改善肠道环境,调理脂肪代谢
茶,不是功课,不是约束,不是只要“懂”的人才有资历爱茶。
喝茶是享用,本着享用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用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端就认定本人不懂,对茶有隔膜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茶,都有本人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有谁敢说:能看懂每一个人?懂茶?不懂茶?有那么重要么?
其实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
喝什么茶也不重要,合适本人的茶才是好茶。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废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间,不乏人生之乐趣。
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尝惬意光阴。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