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灿烂茶礼茶俗深刻文化意蕴.doc 8页

发布时间:2024-07-02 点击:61
灿烂的茶礼茶俗,深刻的文化意蕴
刘彤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410128)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茶俗的文化意蕴阐述以及对中国茶俗的探源和国外饮茶风俗的简述,表明在中国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经过精品化深度发展的茶俗必将在繁荣茶文化、振兴茶产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茶俗;民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所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少数民族茶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和发展少数民族茶文化既丰富了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容,又是民族文化强省的需要,意义深远。
中国茶俗的文化意蕴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栽培、加工、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方面,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书写了灿烂的篇章。在日常生活里,茶以其自身的魅力和难以抗拒的亲和力渗透到各民族、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相关 的种种习俗和审美情趣。茶俗,在中国民间更是无处不在,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用茶、赏茶,茶在民间用于婚俗、丧俗、节俗等场合,无一不融注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有其较深的象征意蕴。
茶利交际具有亲和、质朴和友谊的象征。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礼数,以茶待客,以茶交友,表达敬意,增进情谊,营造祥和融洽的气氛。民间茶礼,突出反映了劳动者重友情的优秀品德。
“茶”代表送祝福,具有纯洁、坚定和吉祥的象征。中国古人向来认为茶只能直播,移栽则不能成活,所以茶又称“不迁”,表示爱情的坚贞不移。茶多籽,又成为祈求子孙繁盛,家庭幸福的象征。撒拉族“订婚茶”:回族提亲称“说茶”,订婚称“吃喜茶”,满族“下茶礼”都说明了这一点。
茶可以祭鬼神,具有节制、清醒和理智的象征。中国民间许多地方都有人死后会被阴间鬼役 “灌迷魂汤” 的传说。有的说让新死的人喝迷魂汤 , 是为了让他忘却人间的旧事;有的说是为把鬼魂导入迷津免被恶鬼去欺辱或服役。茶能使人清醒而有理智,所以许多产茶地把茶作为丧俗葬礼、祭祀鬼神的重要内容。
茶代表明秩序,具有尊老爱幼、和睦勤俭的象征。中国礼仪之邦,子孙要孝敬长辈,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 ,“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奉茶明礼敬尊长”,是中国家庭茶礼的主要精神。中国家庭茶礼提倡尊老爱幼,长幼有序, 和敬亲睦,勤俭持家,以清茶淡饭而倡导简朴的治家之风。
茶可以清身心,象征廉洁、自然和清净的养生之道。茶以清心, 得天性怡然之趣。明代朱权明确指出:茶是契合自然之物,茶是养生的媒介。他认为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家修炼,主张内省。清茶一盏融合世间万物,在饮茶中得到一种自然的感受,达到清净悠远的境界。
茶具有励志和谐、平静向上的中庸思想象征。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强调,饮茶者须是精行,俭德之人,把茶看作养廉和励志、雅节的手段。后来,刘贞亮,总结茶的“十德”,又明确“以茶可养廉”,“以茶可雅志”,正式把儒家中庸、仁礼,思想纳入茶道之中。现代民间饮茶习俗以质朴、简洁明确地表现出来、民间茶道精神不像上层茶文化那样深沉 、优雅,但更多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优秀品德。
二、中国茶俗资源
(一)茶与礼仪
“凤凰三点头的故事”:茶师或是服务生,以及宾客之间倒茶的时候,不可以将茶一次性倒满,需要分三次倒完,这在茶礼仪中,称为“凤凰三点头”,这里面有一个典故:据说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来到松江,带了两个太监,便衣打扮,到一片茶馆店里去私巡察访。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忙问:“掌柜的,你倒茶为啥不多洒一洒,少洒一洒,不多不少齐巧洒三下?”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我们茶馆的行规,这叫凤凰三点头。”乾隆皇帝一听,夺过老板的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的新鲜玩艺。
“以手代叩谢礼的由来”:喝茶有一种礼数,就是当别人给你倒茶时,为了表示敬意,用手指轻叩桌面数下。扣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扣首”之礼。
“端茶送客”的习俗:在我国清代,官场上敬茶喝茶习俗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二)茶与婚俗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
【修辞要点】八种常用修辞方法简介:
(一)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甲物喻乙物。
1、比喻的特点: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比喻标志)+喻体(作比方的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点。相似点越多,比喻越贴切。否则,比喻不能成立。常用的比喻词有:“像……一样、好像……似的 、仿佛、 如同”等等。
2、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仿佛、犹如”等连接。例如:收获的粮食堆成垛,像座小山。
(2)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只有本体、喻体,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连接。譬如有句歌词是这样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花,这是明喻;如果改成阿里山的姑娘是朵花,就是暗喻。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
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b、那一群身着风衣骑自行车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3、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虽有“像、仿佛”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a、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同类比较)
b、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测)
c、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d、像黄继光、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表示列举)
(二) 比拟——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其特点是:事物人格化,或人被物化。
1、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行为、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生动。例如:小溪在欢唱,鱼儿在游泳。
(2)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不仅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使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从而引起共鸣。
(三) 借代——不直接说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其他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代与借喻不同,借代侧重于替代,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而借喻侧重于比喻,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
1、借代的种类
(1)以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2)以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以标志代本体。例如:“旧毡帽”去街上粜米。
(4)以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5)以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6)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借代的作用:语言更生动,形象更突出,特点更鲜明。
(四) 夸张——夸张就是对某种事物作“言过其实”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某种事物可以进行合乎情理的夸大或缩小。但要给人以真实感,不能不顾事实,漫天吹牛。夸张运用得好,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李白《夜宿山寺》这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此诗就运用了夸张手法,读后令人难忘。
1、夸张的特点:源于真实,又超出实际,既言过其实又合乎情理。
使用夸张要“夸而有据,张而有度”。 所谓“有据”,就是指夸张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并非无中生有;所谓“有度”,就是夸张要适度,注意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譬如两个人吹牛,一个说自己头顶天,脚踩地;另一个说自己躺在地上,嘴巴能碰到天上的星星。这两个人真会吹牛!但有谁会相信他俩所说的大话呢?只能当作笑话来说。
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夸张的作用:通过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夸大或缩小,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同时通过夸张,不但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加深了读者印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某事物的感情态度。
(五) 对偶——就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并列在一起,用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
1、对偶的特点: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常出现在“五言”或“七言”古诗中。
2、对偶的种类:
(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