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专题】小即是美——探索深藏于小产区的秘境

发布时间:2024-06-18 点击:60
黄永能带着我们去了他的茶园。可是看不见茶树。站在高处,满眼依然是云南之南苍翠茂密的热带雨林,翻过一道道山梁,没有边际。蔓藤肆意缠绕着大树,有时候还跨过泥泞的土路,树根处是昨夜新雨滋养出的山菌,它肯定是第一次见过人类。
可是茶树在哪里?黄永能跑下红土坡,留下一串脚印,站到了茶树旁。
的确,这就是易武的茶园,完全不同于人们对漫山遍野整齐茶园的想象。易武的茶树就隐藏在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构成的丛林里,只要是空隙,也许就会有上一棵。先民曾在此开荒,植上茶树,年复一年,树根深深扎进土壤,哪怕在特殊年代砍掉茶树种上粮食,可树根还在,它们早已重新长出树干、枝丫,生满新芽。
黄永能头顶上是一棵逃过劫难的古茶树,10余米高,没人知道长了多少年,现在被落水洞的村民用围栏保护起来,它是某种得以延续的象征,只要每年古茶树还发新芽,落水洞的茶事就不会停。
落水洞所在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清朝时便已是闻名天下的云南古六大茶山之一。而易武更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
“易武古茶山兴起的年代大约在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年间。自从清王朝确定倚邦茶山的曼松‘站茶’为宫廷专用的‘贡茶’以后,六大茶山的香茶就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力,使部分外地移民自发地迁入此地开发茶业。”彭云书是易武乡的宣传干部,为了研究本地的普洱茶历史,走遍了易武的村村寨寨。
彭云书介绍,当时来到易武的移民主要是云南石屏,当时叫做“奔茶山”,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家乡,从地少人多的石屏来到易武。他们的辛勤开垦,让易武的茶业在清中期达到前所未有高度。不仅是作为贡茶送到宫廷,往来茶商亦是络绎不绝,从彭云书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山梁上有几棵大榕树,那便是易武马帮曾经集结的地方,他们满载着压制好的七子饼茶,往来于昆明、西藏,以及东南亚老挝、越南等地。
几棵大榕树依旧生机盎然,围合成一个天然的广场,铺满已磨得光亮的青石板,不过马帮早已不再,几个穿着运动校服的小男孩比赛着爬树的技能。何天强的父亲解放前在伯父的茶号里做过事,跟着走过马帮。1999年,一个台湾人找到了何天强所在的麻黑村,拿出一饼已被虫蛀过的老茶号的普洱茶,“他让我们恢复生产,说只做干毛茶是不规范的。”直到现在,对易武的绝大多数茶农而言,都是将采摘后的鲜叶经过摊放、杀青、揉捻等步骤后晒青做成干毛茶,农户很少会自己压制普洱茶饼。对何天强而言,要做普洱茶饼也不容易,当年的工具早已遗失,靠着父亲的回忆和一次次试验,尝试着制作普洱茶饼。
“我们只做普洱生茶,用时间慢慢感受它的变化。”普洱熟茶是上世纪70年代才诞生的技术,何天强认为,当年做熟茶更多是为了快速处理高产量的茶叶,同时快速去除茶叶的苦、涩,留下人喜欢的味道,“但是熟茶变化发展的空间就不大了,它跟生茶的自然发酵是不一样的,而且易武的茶苦得受不了的没有,涩得受不了的没有,你把它做成熟茶什么都没有了,就让它自己变化吧。”
何天强崇尚自然的态度是因为易武确实有让人妒忌的资本。在易武,随便找一个茶农,都会强调自己的茶园不会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除了除草和采摘,很多茶农不会对茶树做更多的事,就让它们在丛林和雨露里自然生长。
易武地处北纬21°51′~22°05′,东经101°21′~101°35′之间,地势海拔差异大,最高点是东北部的黑水梁子,海拔2023米,最低点在勐户村,海拔700米。在易武,“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也因此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环境,为不同类型茶树的生长提供有利生态基础。易武的年日照时数为1820~1880小时,日照短,年降雨量为15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常保持在17.7℃~20℃,年活动积温6000℃以上,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易武茶区土壤是在热带亚热带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的,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土,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富余,有机质含量达4.5%以上,腐殖质厚达5厘米以上,而且土壤的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在湿热作用下,能提供给茶树生长充分的养分,使易武茶区的茶树根深叶茂。
王汉文是祥源茶业首席普洱茶拼配专家,1992年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不久就到了云南,当年就来过易武,“当时从昆明到勐腊两天,到易武一天。那时我发誓不会再来了,全是土路。”但走遍云南的茶山之后,王汉文还是回到了易武。
“易武普洱茶有自己的地域香,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它的汤色也更黄亮,别的地方稍微绿一点。而且易武的普洱茶滋味柔和一点,刚喝普洱的人更容易接受。虽然普洱茶的原料都是虽然都是大叶种,但只有易武是绿芽品种,跟其他地方不一样。”
在王汉文看来,茶叶的品种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要跟地理位置、土壤环境契合。在黄永能所在的落水洞,何天强所在的麻黑村,以及易武的其他村寨,祥源茶业都跟茶农有合作基地。每一年,祥源茶业从茶农收购制好干毛茶,重新拼配,最终压制成普洱茶饼。王汉文说,干毛茶就应该放心交给茶农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做茶的习惯,易武以前做贡茶,农民做茶的技术比其他地方发展更早一点,他们习惯杀青的时间长一点,这样汤色会黄一点。技术都在他们手里,我们都达不到有些老师傅的水平。”
不过,茶叶是用来喝的,王汉文介绍说,有人做过研究,茶叶中的内涵物其实基本一致,只是微量元素、矿物质有点区分。但是在易武,“森林里的古茶树根部扎进土壤更发达一点,它的香气更高、更持久,滋味协调性更好,更耐泡。而这样的口感差异来自芳香物质,它是很难被机器检测出来的。”
易武普洱茶就是祥源茶业寻找到的新的特色茶,对于“小产区”的探索也持续跟进。易武普洱茶的传统产地有“七村八寨”之说,但在祥源茶业看来,它们或可称之为“微产区”,而整个易武产区近千吨的当量才可以完整诠释对于“小产区”的理解,可以完整表达易武普洱茶的典型风格。同时,对企业而言,达到一定的规模,在产业研究及产业经济方面,才能做出比“小”更大的意义。邓增永指明了他们正在探索的小产区的本质,“小产区的根本,在于小产区茶卓越而独特的品质风格特征,所以能自成宗派;而小产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产区龙头企业、茶户、初制所或合作社、产地政府农业部门等行业相关主体,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按:本文转载自《旅伴》2014年12月刊。通过祥源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