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方舟子,你欠普洱茶一个道歉!
发布时间:2024-06-12 点击:53
方舟子,作为有名的打假卫士,不断地在公众面前刷着存在感。我虽然没有特意关注他,但也时不时看到他这几年,怼肖传国、怼韩寒、怼崔永元、怼罗永浩的八卦。对于他们,我不甚了解,也无法评断谁是谁非。但上个月,茶叶行业被他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打破宁静。虽然这篇文章被发表在权威的科普杂志,但业界人士无不嗤之以鼻,骂其为“砖家”。我当时看了一遍,感觉这文写得随性。既然大家已经骂声一遍了,也就一笑而过了。没想到,经过一个月的传播和发酵,竟引起了大众的恐慌。不少朋友纷纷转发给我看,还有人特意打电话过来询问。看来,是时候好好批判一下这篇文章了。
能不能防癌这部分我也就不多说了,反正大部分茶友喝茶也不是为了防癌而喝的,咱喝的是个乐趣、是种享受。最让大家担心的是方舟子说的,喝普洱茶“可能”致癌。
那么,我们来看看,方舟子为什么说普洱茶可能致癌呢?
论据1、(方舟子)喝不惯,感觉有霉味
首先,普洱茶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尤其是熟茶,确实有部分人喝不惯,也有一些人,会把熟茶的渥堆味误以为是霉味。
其次,对于方舟子本人来说,他已经对普洱茶具有成见,带着这种有色眼镜,难免会“感觉”有霉味。
如果普洱茶真的有霉味,广大的普洱茶发烧友难道喝不出来?具有一定品茶能力的茶友,都可以喝出不同山头、不同年份的茶,可以辨别出茶中的苦、涩、滑、绵、稠、油、顺、甜、甘、花香、果香、蜜香、荷香、枣香、荷香等等,难道唯独霉味喝不出?嗯,的确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方舟子他味蕾极度发达,而我们不仅是木舌头木鼻子而且钱多人傻。
论据2、茶业专家的辟谣不可信
方舟子驳斥了一个茶叶方面的老院士和一个台湾来的茶叶教授的辟谣,但由于他并没有指名道姓,我也就无从考究他们的原文是什么,方舟子有没有曲解他们的意思。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的科研结果明明显示普洱茶中检测不到黄曲霉素了,但人家方舟子不信啊,说其中有利益关系,不能相信他们的报道。那方舟子你还是福建人呢,还说每天都喝老家的茶呢,按照你的逻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和福建茶有利益关系所以诽谤普洱茶呢?
学术争议,应当秉承“就事论事”的原则,也就是对事不对人。只管讲道理的基本方式是否正确,而不管讲道理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动机来讲这个道理。因为这些东西均与其道理本身没有关系。否则,跟站街骂娘有何不同?
论据3、有的为普洱茶辩护的人,未必有利益在里头,只不过没有科学素养又喜欢想当然
前面说业内人士的话因为有利益关系因此不可信,这会又说没有利益在里头的人没有科学素养又喜欢想当然。那请问方舟子,谁说的话你认为可以算数呢?哦,我知道了,只要是说普洱茶致癌的,你就觉得可以算数。
在这一部分,方舟子点名了果壳网有一个叫钟凯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顾问,说其为普洱茶辩护的理由貌似有理,其实都经不起推敲。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钟凯是什么人?我在果壳网搜了一下,原来是这位。
嗯,食品安全专业博士、科普作家,没有科学素养又喜欢想当然?好像你方舟子也是博士、科普作家啊,博士何苦为难博士,科普作家何苦为难科普作家?
钟凯在果壳网的全部文章中,没有一篇是写普洱茶的。于是我又继续搜,终于在《中国食品》、《健康人生》两本期刊上各发现一篇科普文,内容大同小异。这里注明钟凯的头衔为:博士、副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
看看钟凯为普洱茶辩护的理由是什么?
1、普洱茶发酵的主力微生物是黑曲霉,对黄曲霉产生竞争关系,会抑制黄曲霉的生长,还能降解黄曲霉毒素。正常的普洱茶是不会有黄曲霉,更别提黄曲霉素了。
2、即便黄曲霉沾染上去了且侥幸存活了,也不能产生毒素。
3、再即便有黄曲霉毒素了,由于它不溶于水、喝茶用量也少、而且也并不把茶叶吃下去,所以风险非常低。
4、大米、玉米、花生等食物容易被黄曲霉污染,但我们都对它们不恐慌,对茶叶就更加不足为虑了。
方舟子的反驳理由1:普洱茶在上市前并没有做过黄曲霉素的测定,怎么知道品质优良的普洱茶就不含黄曲霉素?
而事实上,正是由于普洱茶的黄曲霉素含量不足为虑,所以国家标准制订的时候才没有规定要对其进行检测。要知道,这些检测多一项就增加产品的成本,增加一些无谓的检测,伤害的只会是消费者。
另外,普洱茶并不是没有对黄曲霉素检测过。大量科研文献都指出,陈年普洱茶中分离出的微生物中没有黄曲霉。而最近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也发了一篇针对方文的辟谣文,称他们对茶叶中的真菌毒素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未发现茶叶存在污染风险。
哦哦,我差点忘了,方舟子前文说了,科研文献那些呀,他觉得都有利益关系不可信。深圳这个研究院,应该也是属于他说的没有科学素养又喜欢想当然之列吧。
方舟子的反驳理由2:没有任何数据,怎么就能说这个量少到不足为虑?何况茶通常是天天喝的,会积少成多。黄曲霉素不溶于水,但是在冲泡过程中会因为细胞脱落等原因黄曲霉素同样能进入茶汤中被人喝进去,也不能因此就觉得无所谓。
其实说量少不足为虑、不吃茶叶,都是建立在“普洱茶不会有黄曲霉素”的基础上的,为了防止有些人实在不放心,才多说这么一段话的,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退一万步讲”。方舟子真会避重就轻啊。
论据4:2010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抽查了广州市场上的70份普洱茶样品,发现全都能检测出黄曲霉素。2012年,南昌大学一名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重复了广州疾控中心的研究,结果也和广州疾控中心研究结果一致。
这个是被批得最多的,先借用一下截图:
《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论文作者之一朱伟对湿仓样本的选取描述
论文中写得清清楚楚:“随机抽取广州某茶叶市场湿仓储存普洱茶70份”。所以,这篇论文明明说的是湿仓普洱茶的危害好吗?怎么就变成普洱茶的危害了。
哦,有可能方舟子不懂“湿仓”是什么意思吧。那我简单给你科普一下:
湿仓,也叫入仓或者做仓,就是人为制造出高温高湿的环境,快速将新茶做老的一种方法。近似于但又不同于云南普洱茶厂家的渥堆发酵:渥堆是将生茶变成熟茶,湿仓是将新茶快速的变成假的老生茶。湿仓茶风险很大,十有八九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霉变。湿仓茶主要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香港和马来西亚流行。由于近年来消费者品鉴水平提高和对湿仓茶的反感,湿仓茶现在已经明显减少。
明白了吗?湿仓茶长霉茶。这段论据简直就是人家说“发霉的大米里有多重毒素”然后方舟子同学大喊起来“我不敢吃大米了,大米致癌!”
论据5:201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报道了一个病例,一名患者每天喝10克普洱茶,喝了一个多月后,发生黄曲霉素中毒导致急性肝损害。
在别人的提示下,我找到了这篇论文:
文中写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强阳性。
然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强阳性并不能说明普洱茶黄曲霉毒素超标。
我们看看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食品检测所怎么说:
网上误传茶叶中检出黄曲霉毒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推测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标准缺陷。这就要从旧版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标准gb/t5009.22-2003说起。在2003版中,酶联免疫检测法被作为方法之一写入国标。该方法快速、简单并且成本低,从而被大量检测机构和科研单位所采用。
然而该方法在受到部分基质的干扰后容易产生假阳性,因此必须严格设定适用范围,但旧版国标中规定的适用范围太宽泛。我们在长期检测工作中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对抗原抗体反应有着严重的干扰,如果使用免疫检测法检测茶叶将产生假阳性,通俗的说就是把本来不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样品判断为含有黄曲霉毒素。我院仅在今年就通过液相色谱法排除了4起因使用免疫检测法导致的普洱茶黄曲霉毒素假阳性。而且更大的漏洞在于,该标准并未规定“免疫法为初筛方法,如果阳性结果需要使用确证方法复查”,这就导致那些假阳性的报告可以披着标准的外衣流出。值得高兴的是,这些漏洞已经在新版的gb5009.22-2016中得到修订。新标准把茶叶排除在免疫法适用范围外,并且要求免疫法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必须经过色谱-串联质谱法或液相色谱法确证。新标准已于2017年6月23日实行。
我来翻译一下这段话:医院的检测方法用的是旧标准,会冤枉普洱茶。所以,这个患者是不是喝普洱茶中的毒,用这个检测方法没法确定。
另外,如果确实是喝普洱茶引起的,只说明她喝的是长霉了的普洱茶。长了霉的东西吃了会中毒的,好像不光只有普洱茶吧?
还有,单以一个病例就得出结论普洱茶致癌,这是不是一种以偏概全呢?
其实,方的这篇文章,并没有给出明确证据能证明普洱茶致癌,所以,通篇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字里行间透露给民众一种恐慌的情绪:
因为我感觉普洱茶有致癌的风险,虽然没有特别铁的证据能够证明普洱茶确实致癌,但是我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所以我干脆不喝普洱茶了,你们也最好别喝了。
这个逻辑大家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大家知道,方舟子是有名的“挺转派”,是坚定的转基因的拥护者。那么,民众对于转基因的恐慌逻辑是什么呢?
因为我感觉转基因食品有不安全的风险,虽然没有特别铁的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确实不安全,但我可以选择吃非转基因的食品啊,所以我干脆不碰转基因食品了,大家最好也别吃了。
既然方舟子觉得“反转派”不科学,何以又用同样的逻辑来写这篇“科普文”来“反普”呢?
也许,我在这里说这么多,方舟子先生又用一条“有利益在里面”,就把我说的一切全部否定掉了。那么,干脆咱们用事实说话。我们的茶仓里没有特别老的茶叶,但十几二十年的茶还是挺多的。请方舟子先生亲自到我们茶仓来抽样,送去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一下,如果黄曲霉素超标,我立马将其全部销毁;而如果黄曲霉素不超标,还请方舟子在各大媒体道个歉,为普洱茶正名。(本文来源:普洱茶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