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路寻源:中俄茶叶贸易

发布时间:2024-05-23 点击:62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与落地, 新丝绸之路开始铺设,人们的目光也再一次被古老的国际商路所吸引。这条国际商路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辉煌了两个半世纪,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沿着西北方向,穿过江西, 抵达湖北,然后从汉口一路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进入蒙古国境内,再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经过鸟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进入俄罗斯境内之后,茶路继续延伸,从恰克图向西北方向, 经过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它国家, 使这条茶叶之路延长到13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作为茶叶的原产国,中国的茶叶贸易从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繁荣。产茶地区向边疆地区输出茶叶,边疆少数民族则向内地输入马匹。茶马互市从唐代开始发展,到宋代已经形成了定制,但是统治者担心边疆少数民族武器的增长会对边境线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宋朝时期的茶马互市规定禁止用铜钱购买马匹(因金属可能会被制成武器),而是要求用布匹、茶叶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这种交易的需求量巨大,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大发展。
在我国西北地区,诸多的边疆少数民族都是以肉、乳制品为饮食,因为茶叶有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受到了他们极大的欢迎。从贵族阶层专享,到平民也无不饮茶,茶叶交易的发展 十分迅速。到明朝时期,这种交易达到了鼎盛, 官府专门设置茶马司,制定了相关茶法,严禁私 茶,保护官营茶叶。但随着茶马互市的繁荣,民间开始突破禁令,进行私自交易。到永乐年间朝廷也逐步放松管制,商人们可以在边境地区自由贸易。到成化年间,这种管控完全被冲破,民 间的茶马交易更加繁荣。 明代的民间茶马交易主要有走私茶和商茶贸易两种形式,商茶是获得官方保护的合法交易, 而走私茶则完全是民间商业行为,发展迅速的山西茶商是这一贸易市场的主力,他们是国内重要的茶叶商帮之一。晋商还与洞市茶农一起开辟出了洞市茶路,晋商从湖南安化采购了茶叶,并进 行加工、包装,从安化洞市集中运到汉口,然后通过水路运送到河南,上岸之后再用累马运输, 经过河南、山西到达河北张家口,或者从杀虎口进入内蒙古,再用驼队千里跋涉运送到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最后再销往欧洲和远东地区。这条洞市茶路的出现,不仅带动了安化的茶叶经济,而且让晋商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为此后的茶叶贸易与万里茶路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时期,中俄之间贸易往来的商品里茶叶占的比重并不大。但进入清朝之后,茶叶作为礼品被送给俄国使者并受到俄国人的喜爱;17世纪中后期开始有茶叶在俄国的商铺出售;1674年,莫斯科出现了中国茶叶商铺;1689年,俄国商人开始到中国来采购茶叶,茶叶正式被列入中俄贸易中的商品采购名单;而到1725年,茶叶在俄商的采购名单中占据的位置仅次于绸缎。 俄国从17世纪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但初期整体数量并不算多,运输是影响交易总量的最大因素。俄国最初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是由俄国政府商队从陆路经过蒙古、西伯利亚运送到俄国,由于运输时间长、成本高,导致茶叶抵达后价格高昂,只有官廷贵族才有实力享用,这极大地制约了茶叶贸易的发展。据统计,在1753年之前,中国输入俄国的茶叶总量最多不过1万普特(约163.8吨),而随着俄国人对茶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出口到俄国的茶叶量也越来越大。
18世纪后半叶,茶叶已经成为俄国、蒙古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巨大的需求量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中俄茶叶贸易进入了最兴盛的阶段。到1900年海参崴至俄国的铁路完成,铁路运输完全取代了商队,运输时间也缩短为7周、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