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是从哪烧制的宜兴龙窑千年陶业的见证者

发布时间:2024-05-20 点击:62
千百年来,龙窑都是宜兴陶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不管是白绿货、大缸还是瓮头、掇罐,乃至风靡全球的紫砂陶,都得经过龙窑的烧制才得以千度成陶。那么龙窑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龙窑,顾名思义,状如蛇似龙,窑呈长条形,爬伏于坡上,至下而上,最长的可达百米。龙窑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是中国江南地区原始烧制陶器的一种窑炉。
龙窑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松枝燃烧的火焰长,温度高,最高可达到1250℃。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龙窑最大的优点就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龙窑是青瓷摇篮”之说。影青、黑釉瓷大都是在龙窑里烧成的。施釉的陶器经高温烧制后,光泽度好,质地坚硬,敲击时发出金属声。现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尚保留少数龙窑。
中国皖东南多丘陵山地,而且富含陶土,又有大量的植物燃料,故历史上盛产陶器。西汉时期,宁国陶匠就普遍使用龙窑。宁国境内有古龙窑遗址七十余座,许多生产线直接就建在古龙窑遗址上。
若光看窑内温度和釉色,龙窑生产的陶很像瓷。这主要是因为原料用的是陶土,加之气孔参数、吸水性及制作工艺等,产品属于陶的范畴。龙窑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原始工艺,传递着最初人类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龙窑生产,过去全部是手工,采料,选料,砸碎,陈腐,精揉泥料,拉片,捶片,盘条,上肩,垰把,整形数次才能成型;再经阴干,施釉,成为半成品;完全晾干通透后,装窑。如今除碎料、成泥外,其他还靠纯手工。所以,在龙窑的车间里一般都是静悄悄的,在龙窑你根本看不到其他陶瓷厂那样热火朝天的流水线作业。龙窑厂的制坯师傅更像是雕塑师,制坯车间更像是雕塑工作室。
而烧窑的工人,虽体力活更加明显,但因与火打交道,参与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神奇过程,所以工作更具有神圣性。过去,烧窑出窑时,都要举行某种祭祀仪式。如今已不见这样的场面,但烧窑工自有其特殊心理,尤其是看火师傅,责任重大,庞大的龙窑和高温火焰,对窑工构成敬畏。
长长的龙窑呈灰白色,十分结实,即便烧窑时,外部摸上去也不烫手。装窑,烧窑,出窑,一般用四天时间,即四天一个窑次。其中烧窑灭火后,窑会自然歇息一天,也就是陶器在窑内自然冷却的过程。出窑和装窑是连续的,出窑后,就着窑温,将已晾好上了釉的坯搬进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