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懂“三容三茶”,便是人生赢家

发布时间:2024-05-13 点击:58
能容人之难听之言,是一种修养;能容人之不公之事,是一种气度;能容人之不雅之事,是一种胸怀。佛教中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一个气度大,胸怀宽的人。
好话、坏话、刺耳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让人把话讲完,是大度是谦恭,是强而不锐,是有力量的体现。容言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则听不得诤言;容言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则听不到真言。容言,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容言不是是非不辨,良莠不分,要有智慧,分得清哪是良言哪是谄言;更要有气量,听得进甜言蜜语,也容得下直言不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用别人的态度来纠正自己的言行,用外界的声音明辨是非己过,是智慧之人必有的品质。
易事苦事、难事好事、窝囊事,凡事皆能装心中,一丝不苟地去办。易事认真办,苦事用力办,难事不急用心办,好事朝更好的方向去办,窝囊事更要理智地去办。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相信一切总会给你想要的回报。不因其易而轻视,不因其苦而放弃,不因其难而退缩,不因有功而自傲,也不因无过而自喜。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纠缠他人的身外事,事无巨细,一一用心,不求回报,但求安心。
常人、能人、有功过之人,均应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无论是常人、能人,还是有功之人,只是相互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功过有区别,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平等待之,礼貌待之,以诚待之,这是为人的准则。以貌取人者,是俗人;以衣取人者,是庸人;以官取人者,是小人。无论地位尊卑、年龄大小,有功还是有过,均能以诚待之,方为容人。容人才能得人得心,容人者方能为他人所容。
茶若人生,也可分喝茶、品茶、悟茶三种境界。喝茶,只是为了解渴或保健,大口大口喝茶,谓之牛饮;品茶,从茶叶到茶具,都用心讲究,用心地欣赏、品味,主要还是以物质、生理享受为主;悟茶,在品茶中领悟,即品心,以精神为主,也就是修行的过程。三种茶境可来去随心,全由茶人当下心境决定。
“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人把茶归于一般日常生活饮品,与柴米油盐并无二致,区别是并非生活必需品。就像必不可少的饭,吃什么无所谓,肚子不能饿了,喝什么茶无所谓,馋了就要泡一壶。渴了喝茶补水,累了喝茶提神,饱了喝茶解腻。这个境界的人看中的,是茶的健康和功效,更注重实际意义和感官体验。
“缓火烘来活水煎,山头卓锡取清泉”品茶有讲究,一杯茶分三口,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品茶人是把泡茶饮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用来安神静心、陶冶情操,重视的是茶的艺术审美功能。在这个境界中品茶,讲究的不只是茶的营养和功能,而是更注意环境的和谐,器具的精致和动作的优美。文人雅士喝茶都不会单单喝茶,他们还会焚香、挂画、插花、抚琴,这正是品茶境界的体现。
“缘来缘去缘如水,茶浓茶淡茶有情”悟茶是把茶作为一种修行悟道的载体,能把茶喝出七情六欲,喝出天地智慧。正所谓“禅茶一味吃茶去”,他们就是要以茶助禅,以茶释禅,禅茶一味,重视的是茶开启智慧的作用。“座,上座,请上座;茶,喝茶,请喝茶”这副对联中就有茶道智慧的体现。“悟”字,是“心吾”,即用心去感受真身,再用真身去品味茶,达到心茶合一的状态。悟茶境界的深浅,还看喝茶人心的城府。
是是非非,皆由一颗心怀去容纳,苦苦涩涩,都是一杯好茶的味道。人生的境界,喝茶的追求,学习与自省两不误,才是喝茶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