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土矿源探究(一)

发布时间:2024-05-13 点击:52
2003年1月在丁蜀镇中心文化广场大水潭边上,耸立起一座将近3米高的紫砂雕塑“始陶异僧”。这里是传说中带来“富贵土”的高僧消失之处,几百年来,在黄龙山山脚旁,人们挖出了“土价千金”的富贵土--------紫砂泥。 解放前,紫砂陶土的开挖主要集中在大水潭附近,也就是所谓的正宗紫砂土在黄龙山。紫砂艺人对紫砂土的名称也没有确定的称呼,统称“野山红泥、青泥、底槽青等”这是因为以前开挖时条件简陋,象小煤窖的坑道式,只能容一人通过,碰到“龙筋”时只能绕道开挖或回采,在黄龙山上留下了一个个小窟窿。由于开挖面小,条件恶劣,接触到的紫砂陶土品种少,即使碰到特殊品种,量也很小。解放后四号井、五号井等较大的坑道使用,开挖量增多,但紫砂厂用泥时并不太区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紫砂热”的升温,矿上开始细分矿源。现在采用的露天开挖,使得一些稀少品种大量出现,其他地方如湖父、长兴也出现类似黄龙山紫砂泥矿的原料,并得到大量的替代使用。 根据前人的研究及对照矿标,可以确定:紫砂陶土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而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属粉砂质沉积岩。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或接近于地表,岩石颗粒经过风、流水、冰川的搬运,然后沉积于陆地、河、湖以及海洋环境:如海滩、三角洲、海底,通常其可以顺层剥离,具有各种各样的成层构造和层面构造,而且一般含有化石。粉砂质沉积岩中主要成分是石英,其次是长石和云母。 由于地壳运动,构造带发生扭曲、断裂,故而在开挖中成“穴状”出现。古人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只能叹道:“出土诸土,其穴往往善徒,有素产于此,忽有他穴得之者,实山灵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数十长乃得。” 黄龙山现在一般矿源有以下一些叫法。(见附表)名称 原名 泥色 烧成后颜色紫泥 青泥 偏紫红、天青色 暗红色底槽青 底槽青 紫色 深紫红色红皮龙 野山红泥 红褐色 红色白皮龙 绿中带白无色泽 灰黄色本山绿泥绿色 绿色脂润有光泽 黄色红麻子 紫泥中带有白色、斑点、鸡眼 红色中有黄色麻点白麻子 近白龙皮绿中有紫色斑点 青黄色有紫红麻点乌泥 黑色 耐火高 矿源在地下几种分布情况分四种表所示 剖面一 剖面二表层土 表层土黄石夹层中有红色 黄石夹泥(甲泥) 红皮龙、野山红泥乌泥 青夹(绿色老块)底槽青和紫泥 老夹片白(红)麻子 夹泥夹泥  剖面三 剖面四龙骨 黄石本山绿泥 白皮龙黑墩头 夹泥夹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