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两个世界:时间是最大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4-05-11 点击:46
普洱茶有两个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旧世界和新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里,对普洱茶的定义都不一样,至于好坏标准,工艺存储,品鉴文化,价值取向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子。要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两个世界混在一起,你说怎么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什么叫旧世界,新世界。肯定是和时间有关的,要搞清楚,咱们还是从头来说。
作为一个普洱茶人,最向往的年代是什么?有三个,您听好了,这里面没有清朝,清朝普洱茶那是皇亲贵胄玩的;没有民国,犯不着为了口茶兵荒马乱。第一个,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
普洱茶的旧世界
七十年代的香港
那个时候,什么号级茶,什么印级茶,现在拍卖场上多少万的茶,你直接把万字给擦了就行了,更多的茶价格可以忽略不计。你也不用惊喜不用意外,当时让来自大陆的你掏这个钱,你还是不会掏的。
为啥价格没那么高呢?除了经济未有充分发展,主要还是普洱茶的价值远未被充分发掘,充其量也就是个农副产品,这个茶正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广东沿海和香港老百姓的日常饮品。
微信不宜长篇累牍,我们捞干的说。很多讲普洱茶历史的人没搞清楚,这个时期香港的普洱茶是分为三类的。
哪三类,一类是被当作绿茶的,这个就是滇青,也就是所谓普洱生茶。这个在云南本地就是散茶,当绿茶喝。边销的是沱茶,砖茶。侨销的是饼茶,所谓的圆茶或者七子饼。
我们直到现在还看到有所谓大佬认为普洱生茶是绿茶,就是这么来的。单纯从生茶的工艺上来说,划为绿茶也说得过去,但是你要是考虑历史,考虑后期转化,考虑工艺上的倾向性,考虑成品的含水率,考虑n多东西之后,把它硬说成是一种特殊的绿茶,那还不如单列一个茶类。
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当时现喝的普洱生茶,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概念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绿茶而已。只有当其随着时间转化,体现出特殊魅力之后,才拉开同绿茶的差距。在当时号级茶已经能体现这个魅力,印级茶也初具雏形了,所以价值开始逐渐体现。
这也涉及到旧世界对普洱茶的定义,在旧世界,普洱生茶只是未完成的普洱茶,还不能叫普洱茶。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也是国家官方的定义,当然你也明白这些定义会受大企业的影响,熟茶正是大企业侨销的主力产品。为什么普洱茶会被莫名其妙的归为黑茶,因为在他们那里生茶压根不能算普洱茶啊。
第二类从茶类划分上称为黑茶,也就是所谓的普洱熟茶。渥堆的方法五六十年代香港就有人尝试,在七十年代初景谷茶厂跟广东学习然后创制熟茶成功后,是侨销的主力品种。熟茶能不能和那些号级茶印级茶比呢?当然不能,但是胜在性价比,量大价廉。对于茶楼里面吃饭的人来说,色红汤糯,能凑合喝就行了,不用细品。
这也是官方定义的“普洱茶”,虽然七十年代才发明出来。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七十年代之前难道没有普洱茶?或者普洱生茶存放多少年才能叫普洱茶?这就跟问青西红柿能不能叫西红柿一样,莫名其妙,如果不能,几分熟才能叫西红柿呢?
既然熟茶不能替代经过年深日久转化的生茶,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快点呢?香港是商业最先发达的地区,当然人的脑筋也灵活,于是就有了第三种茶,叫作湿仓茶,来加速转化。
为啥叫湿仓,就是区分于自然存放,故意放在地窖里,取其闷湿的状态,如果湿度不够,那还得加水。有的甚至用铁皮搭起来围住空地,这样阳光照射吸热。不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加速陈化,几年达到几十年的效果。
这个湿仓茶,是个技术活,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无可厚非。但是一是缺乏技术标准。有做的好的,转化到位,退仓成功,口感和普通老茶比也差不了太多,但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会霉变,处理不好的,就难以入口了。
这种湿仓和渥堆还不一样,一个是渥堆用的是青毛茶,湿仓大部分是直接用紧压茶,那其实更不好控制。而且湿仓从一开始考虑的就是对标长期存放的老茶,那难度也比渥堆难得多。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探讨这三类茶,首先茶叶本身并不是容易长霉的介质。对于生茶来说,长霉一定是存储湿度过大,且空气中存在这类霉菌的孢子。只要稍加注意,应该没有问题。当然要存储到理想效果,学问还是蛮大的。
对于熟茶来说,渥堆过程中有可能有霉菌产生,但是这个过程是可控的,以成熟的渥堆技术来说,成品中不会含有这些霉菌。在存储过程中发霉的原理和生茶类似。所以一般来说也不用担心。
而且前面这两类茶,如果发霉是可以看得到的,就跟水果粮食发霉一样,除了某些科普勇士,一般也不会去喝。而且普洱茶也不如粮食水果那样容易发霉,所以本来是不成为问题的。
对于第三类,所谓湿仓茶来说。那就不可控了。说发霉是家常便饭并不为过,而且大部分还处理不掉。这些湿仓茶少量说得过去的,基本较快就消耗掉了,剩下的大批量的就要靠忽悠了。早期转台湾,后来转大陆,所谓“麻袋片”“棺材板”,可谓是对湿仓茶的经典描述。
为什么讲这三个分类呢?普洱茶的旧世界就是这三样东西,如果你是很早接触普洱的老茶客,不可能不受这三样东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