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李桥黑茶征文作品:百年老字号“川”字响当当
发布时间:2024-04-22 点击:56
百年老字号“川”字响当当
左建平(二等奖)
“川”字牌砖茶草原人民永远的厚爱。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这七样东西是少不了的,尽管“茶”被排在最后但与“油、盐、米”并列足以说明“茶”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之重要。计划经济时物资匮乏国营商店的“糖、叶、烟、酒”公司是人们向往的地方。逢年过节为了多买几盒好烟或几块好砖茶不但凭票供应还要托人走后门。这烟、酒、糖、茶四样商品中其中的酒、茶(砖茶)是草原牧民离不开的商品。尤其是上好的“川”字牌砖茶。深受广大牧民的喜爱,事实上不仅仅是牧民,生活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草原的所有人都喜欢喝一种由砖茶和鲜牛奶熬制的饮品——奶茶!而制作奶茶所必不可少的砖茶尤以产自湖北赵李桥的“川”字牌黑砖茶(本地人习惯称之为黑砖茶)为最好!其砖茶制作精良,整体压制坚硬,表面光滑,整块砖茶手感沉重,茶末是黄黑色,熬出的茶汤晶莹剔透,呈深琥珀色,香气扑鼻。
“川”字牌砖茶,对于草原上的蒙古民族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尽管有的人并不知道这种砖茶究竟产自哪里,但是提起“川”字牌黑砖茶即使是不懂汉语和汉字的牧民老乡也会竖起大拇指说:“赛!赛!”(意思是:好!好!)。可见“川”字牌黑砖茶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良好口碑,这也正应了现代的一句流行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在我生活和工作的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南部与河北张家口比邻,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有着悠久的蒙元文化历史。与欧洲庞贝古城齐名的元上都闻名世界。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民族,民风淳朴,待人友善,即使到了今天不论你走进任何一户牧民的家都会有热气腾腾的奶茶来待客。而生活在城里的人不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喝奶茶已是这里人们共同喜好。笔者就有亲身体会,记得七八岁时认识了砖茶,那上面压制了一个大大的“川”字至今不能忘怀。因为刚刚上学不久,居然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定是产自四川的一种茶叶,不然为什么要印制一个大大的“川”字呢?我还认为“茶叶是产自南方的东西,而南方就是指张家口以南”。至于赵李桥在哪并不在意。只知道这种茶是我们家常用的东西!记得冬天家里有一个火炉,奶奶有时就把多半块砖茶放在炉盘上焙烤,因为质量好的“川”字砖茶质地坚硬,经过烤制后呈松软状。待烤出香味时用菜刀一小块一小块剖开,而后存放在一个大铁罐里留作日后熬茶所用。家里来了客人能够用于招待的也只有一小茶碗由这种砖茶沏成的清茶,那时我们家没有牛奶,更不可能有奶粉用来熬制奶茶,只能用一杯清砖茶来待客。有时看到茶碗里有一二根小茶梗在茶碗中悠悠的漂浮,大人说当茶梗竖着漂时家里一定是要来贵客的。而今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但喝奶茶已是我几十年生活中的必需。
蒙古族对砖茶的厚爱可谓由来已久,我想这与草原上特有的气候环境有关。试想在寒冷的冬天,坐在自家的热炕头上喝上几碗热气腾腾的奶茶那该是何等的舒服和惬意啊!难怪草原上的牧民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奶茶。有时候一顿茶可以整整喝上大半天,牧民们走亲访友带的最多的礼品是白酒和砖茶。而在商品匮乏的文革时期能够拿出一块上好的砖茶送给亲友已是十分贵重的礼品了。即使到了物资丰富的今天,每逢给老人祝寿或是儿女婚嫁的宴席东家给每位来宾返还的回礼除一条必不可少的哈达必有一瓶白酒或一块砖茶。而砖茶被认为是较珍贵的礼物。说奶茶是蒙古族一刻也离不开的饮品绝不是故意夸张。笔者亲历过单位的蒙古族朋友一起旅游时不厌其烦的要带上一小块砖茶和奶粉,以便随时自制奶茶。上点年纪的老人经常说一天不喝奶茶就感觉头疼,全身无力。长期饮用已经成为习惯,真可谓:“宁可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茶”。茶也融入了草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欢乐的酒席宴会上每当达到高潮时必有祝酒歌唱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个够”。流行很广的《草原恋》其中唱到:“无论我走到哪里,总能闻得到奶茶的飘香”。据说当年在锡林郭勒盟下过乡的北京知青大多仍保留着喝奶茶的习惯,有的还在北京开了蒙餐特色茶馆。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根据草原人民的实际生活场景所创作的《捣茶舞》,曾获得全国舞蹈比赛的二等奖。捣茶是蒙古族生活的一个场面,过去生活在牧区的牧民都习惯把砖茶弄成小块再放到特制的捣茶罐中(石制或木制)将砖茶捣成末状,然后才用来熬制奶茶,据说这样制作出的奶茶更加醇香可口,茶味悠长。捣茶是传统制作奶茶必不可少的工序。今天人们大都不再捣茶,图省事将茶叶直接放入一个纱布口袋内入锅熬茶。熬出的茶汤经过反复扬汤。据蒙古族朋友讲这种扬汤止沸般动作需一百下。兑制出的奶茶口味更好,究竟是什么原理本人也说不清,总之我经常看到正宗的蒙餐奶茶制作时反复的用长把铜勺扬茶。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我不解为什么产自湖北鄂南山区的砖茶竟演变成了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呢?这也许是上天赐给草原人们的一种圣物,他更是祖国大家庭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象征。产地与消费地一南一北相隔千山万水。古老的赵李桥上不只推过了多少辆满载“川”字牌砖茶的独轮木车。那吱呀的木轮声承载着150多年制茶人的历史。那一块块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制成的“川”字砖茶,辗转最终驮上了草原古老商道上的驼背,伴随着叮咚的驼铃声走向草原深处的蒙古包。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今天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习惯有时被简化了。有些变化为人们所措手不及,但始终不变的是草原人民对“川”字牌砖茶特有的情结。这种情结会在赵李桥茶厂的制茶人和草原人们的共同厚爱下更加紧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