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路程》连载(一)
发布时间:2024-04-22 点击:64
《茶的路程》连载(一)
茶种、茶叶、茶技、茶道、茶艺和茶饮最早由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中国是茶的故里,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第一章 国茶之源
第一节 中国是茶的故里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茶叶最先由中国从药用、祭用变为饮品。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原始茶树群分布最广的国家。茶种、茶叶、茶技、茶道、茶艺和茶饮最早由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有关茶的原产问题,世界上争论了近两百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间,茶树原产中国才逐步被世界各国普遍公认。
无须置疑,中国是茶的故里,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当代茶圣吴觉农在他的传世之作《茶经述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中国茶经》中,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和近代研讨效果,明确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至于茶树原产地究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何地,这是中国茶界最重要的研讨课题和谈论的焦点。近30年来,对茶的原产地,各地学者提出众多看法。
在浙江农业大学潘根生教授主编,中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主审的《茶叶大全》中指出:“日前学术界支持茶树原产于川滇黔毗连山区的居多”,以为“茶树来源中心是在云贵高原的大娄山脉的山区,是茶树原产地次要区域,其它则为演化地区”。四川农业大学李家光教授在《古黔濮苗对茶业的奉献》一文中,明确论述:“贵州野生大茶树构造陈旧,内含物初级产物比重大,从古地理古气候剖析,茶籽化石开掘,原产地在贵州的论点也逐步被多人接受”。茶圣陆羽《茶经》首篇首句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巴山峡川,即今重庆东部、贵州北部地区,说明早在1200百多年前,已有“两人合抱”的野生大茶树。
其实,在唐代《茶经》之前我国旧时史料中,早有关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始生产地和茶市的记载。按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叙,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带领南方八个小国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等作为“贡品”。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四川的司马相如在《卂将篇》中记载了那时的20种药物,其中“舞诧”就是茶。西汉杨雄在《方言》中也写到“蜀西南人谓茶曰设”周、汉的蜀,包括今日的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晋傅巽《七海》载有“南中茶子”,据贵州著名茶史学家邓乃朋研讨员考证,南中是旧时地理名词,即如今的大渡河以南和贵州、云南两省一带,南中产茶子,当然也就产茶。《华阳国志》同时载有:“南中志,平夷县,山出茶,密”,文中所提及的平夷县,其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县境。贵州茶史专家管家骝在《贵州产茶史拾遗》一文中说,“据《史记·货植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已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卖。而巴郡包括今贵州境有道真、务川、德江、习水之地”。作者:周开迅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