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的世界贸易史

发布时间:2024-04-05 点击:78
对我国古代边贸史料的考究,可以看出茶和茶文化的传播脉络。中国茶对外传播可追溯到西汉时期,通过陆路和海路对外传播到中亚、西亚、南亚一带。隋唐时期,随着边贸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茶以茶马交易和茶物贸易的形式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自明朝中期始,中国茶开始了经海路直接出口的外销贸易,逐渐使茶销售到世界各地,并形成了不同地域的茶饮风俗。
14~17世纪,通过阿拉伯人贩运,中国茶首次传到西欧。这一时期,欧洲传教土相继来华传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饮茶习俗的记载十分详细。在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茶被介绍到欧洲并和当地品饮习俗融合形成了调饮茶体系。明史料记载,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曾七次出使西洋,先后到达占城(越南)、爪哇、苏门答腊(印尼)、古里(印度)、斯里兰卡、暹罗(泰国)、锡兰、忽鲁谟斯(今属伊朗)、祖法儿(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来(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刺哇(非洲东岸)等地,郑和每次航海都带着大量的中国瓷器和茶叶销往所经之地。1517年,葡萄牙海员第一次从中国带回茶叶,掀起了欧洲饮茶之风,并且欧洲出现了茶叶市场。1607年,荷兰属东印度公司商船从海上来澳门将中国茶叶贩运到印度尼西亚。1610年,荷兰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转销欧洲。清中期,中荷茶叶贸易达到高峰,由于华茶的销售,使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最古老的茶叶市场。1616年,中国茶叶销往丹麦。17世纪,茶叶先后传到荷兰、英国、法国,以后又相继传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18世纪,饮茶之风在欧洲成为时尚。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英、法殖民地。1834 年,印度成立植茶问题研究委员会,并派进该会秘书戈登(g. j. gordon)到我国学习种茶制茶技术,采购茶籽、茶苗带回印度种植于大吉岭。1854年斯里兰卡成立种植者协会,聘请中国茶工传授技术,斯里兰卡最早生产的茶叶为罗斯却特茶园种植的中国茶树种。至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1613年,,英国首次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1622 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出嫁时把已传入葡萄牙的中国红茶带到英国,凯瑟琳酷爱饮茶,常把红茶放入玻璃器皿中观赏,在她的推崇下,王公贵族纷纷效仿,饮茶成为上流社会风尚,凯瑟琳也被称为“饮茶皇后”。“下午茶”为英国人的习俗,并流传其他国家。“下午茶”的由来是18世纪中期英国公爵贝德福特的夫人安娜开启的,当时英国人在餐饮习俗上,重视早餐,而午餐则轻轻点缀,晚餐则往往在晚8点后吃,这种习俗使早晚正餐时间间隔长,这样下午时人就有饥饿感,身体不适。贵妇安娜十分好茶,于是在每日下午喝红茶吃些糕点,以消除晚餐前的饥饿感,同时她觉得喝下午茶十分惬意。安娜夫人经常邀请一些贵妇小姐下午来喝茶聊天,久而久之,下午茶在伦敦上流社会至民间流传开来。随着销往英国茶叶的增多,饮茶在民间广为盛行,成为养生的健康饮品和社交的礼仪。乃至今天,红茶尤其是调饮红茶成为英国国饮。1669年,英国政府为了保障社会上层对茶叶的需求,命英属东印度公司专营,首次从爪哇运华茶入英。1685年,中国海禁开放,英国商人在厦门的商船重新运行,厦门成为中英贸易的中心。1689 年,中国茶从厦门直接出口箱茶150担销往英国,开启了中国内地茶叶与英国的直接贸易。1700 年后,英国出现了茶叶专卖店以及咖啡店和其他食品店兼卖茶叶,改以往由药店卖茶的经营方式。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出口的茶叶销往英国的占三分之二。时至今日,英国人的茶消费量仍名列世界前茅,而且其欧式调饮茶著称于世,为茶饮系之一。
1690年,中国茶获得在美国波士顿出售的特许执照。1784年2月,由美国参议员罗伯特.摩理斯等人装备轮船“中国皇后”号,装载着产于哈德逊河流两岸山林的人参等货物于当年8月到达广州,在取得中国官方许可下,顺利交易,并购进88万磅的茶叶和瓷器、丝绸等中国货物返航,于1785年5 月到达纽约。这次航海贸易盈利丰厚,也是海运华茶至美国之始。“中国皇后”号的成功在美国带动了商人赴华贸易的热潮,不久美国“智慧女神”号来华贩茶、收获颇丰。1850年,美国第一艘快艇“东方号 ”驶华,购茶后至英国伦教贩卖。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随着外贸的发展,茶叶出口不断增加,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13.4吨(268担),创历史最高纪录。中美茶叶贸易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利润。
中国茶业对外贸易的另一出口国是俄国。早在1618年,明皇室派遣钦差入俄,向俄皇馈赠茶叶。清朝,俄国的小镇恰克图是中俄边贸的中心,,康熙年间聚集成市,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使恰克图正式成为中俄贸易中心,中国茶贸易就此形成规模。至19世纪初,中国对俄出口茶叶达到高峰,占据出口货物的主流。同时俄国的皮货也进入中国。19世纪上半叶,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中心达到高峰。当时运茶至俄国的茶商多为山西晋商,他们从福建武夷山贩茶,经南方水路,北方的大漠、戈壁一路北上,十分不易,正是晋商的勤劳善贾,使他们辉煌一时,北有晋商、南有徽商,成为中国成功商贾的典范。1851年,中俄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迫使清政府增开伊犁、塔城两个通商口,使贩茶商队北走恰克图,西走伊犁、塔城。恰克图贸易中心地位逐渐衰落,同时,中国国内湖南茶商在清左宗棠的扶植下,逐渐取代了晋商地位。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侵略果实盘剥中国,《中俄天津条约》使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对俄开放,使从华贩货的路线增加,而且由于水路的开通,降低了运茶成本,华茶入俄量激增,但清朝贸易收入却日益递减。清晚期,由于列强蚕食掠夺以及不平等贸易,中国茶业在经历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畸形发展后,急剧衰落,华茶的国际地位随国家民族危机而江河日下,乃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落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茶业重新雄起,生机盎然地发展起来。
18世纪至19世纪后期,茶叶是中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中国茶对外传播主要通过四条陆路和三条海路。四条陆路分别为:一是经过西域通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二是经过蒙古通向俄国;三是经过东北通向朝鲜;四是从西南地区通向南亚诸国。三条海路分别为:一是由江南茶区通向日本;二是由闽粤一带通向南洋诸国;三是由广东经太平洋通向美洲各地。伴随着中国茶对外传播的历程,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茶香飘四海,饮茶成为普世之举,是世界三大无酒精健康饮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