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一匹黑马——茶文化旅游之问题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点击:70
原标题:【旅游业的一匹黑马】——茶文化旅游之问题篇
茶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茶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进展,成为旅游业的一匹黑马,迅速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如茶旅产品形式单调、雷同、缺乏文化内涵、破坏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制约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加以指出并努力克服。
1
形式单调,开发力度小
目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很多茶文化产品仅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未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现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较多的停留在游览层次,但能够让游客静心领会,参与到茶文化中并达到修身养性,可以清心的行程较少。大部分茶文化旅游基本还停留在体验型的阶段,如和茶农一起采茶、炒茶等。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现在虽已有研究茶文化的教授,但教授不多,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基本上以导游和茶艺表演工作者为主。
2
部分茶旅产品具有雷同性
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展茶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缺乏特色旅游线路是我们的一大缺憾。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也仅限于游园采茶、茶品购物、品茶观艺等几个方面,这与我国的茶文化资源优势甚不协调。不少茶文化博物馆内容相似,随着茶文化知识在大众的普及,一些博物馆趋同性的文字与图片展览,个性化不足,容易引起游客的审美疲劳。不少地方博物馆实力不足,缺少有份量的文物,有些则用仿制品替代。径山有陆羽泉、陆羽文化主题公园、茶圣节,湖州有陆羽茶文化节、陆羽墓等;许多茶产区举办的大小茶文化(旅游)节此起彼伏,内容呈现差异性不大。
3
缺乏文化内涵现象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发展茶文化旅游必须在研究、挖掘文化内涵,不断提高产品文化品位上狠下功夫。我国的茶文化资源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具备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我们缺乏将这些有利条件转化为现实吸引力的机制和能力,因而也就无法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全面、深刻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快节奏的工作,使城市人养成了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他们来乡间参加茶文化旅游活动,大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多少人能够定下心来坐一坐,慢悠悠地泡上一杯茶,在品茶中感悟人生。许多地方的茶旅游,更多的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到茶文化精神形态。甚至很多的所谓茶文化旅游实际打着茶文化的旗号在做卖茶的生意。
4
茶旅形象不鲜明
旅游形象不够鲜明,茶旅线路促销力度不够。有些茶旅线路因管理经营不善,宣传不到位显得差强人意。如提到径山旅游,人们往往先入为主想到的就是“双溪漂流”,而不是“临济祖庭、茶道源头”的径山寺。
5
生态旅游不“生态”
很多地方茶叶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地区对茶文化旅游的独特之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规划,盲目投资开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对茶文化的内涵发掘不够,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不足,加之宣传倡导不力,都不同程度上助长了碳排放量。既要保住茶区原有生态,又要发展茶区旅游经济,因此,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不失为茶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明智的选择。
6
部分茶旅产品曲解和破坏茶文化底蕴
部分茶旅产品曲解和破坏茶文化底蕴时有发生,1994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上海一酒楼所出售的“三清茶”严重失真,与原宋园茶艺馆所创制的“三清茶”产品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破坏了宋园“三清茶”的良好形象,更损害了游客的利益,茶艺表演也必须严格遵守茶道、茶规,真实反映茶文化的内涵,不得肆意修饰与发挥,以致丧失茶文化的本源吸引力。一些公司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博得大众眼球,不惜哗众取宠。苏州闹市区开张了一家“监狱式茶吧”,引来了一些青年人消费,同时也遭到许多市民的质疑。茶吧的二楼装修成监狱的格局,一个个包厢颇似牢房,外面还贴着“有罪”的牌子,身穿仿制警服的服务员穿梭其间,利用新奇手段刺激消费,商家应具有健康的商业追求,不能把低俗当卖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小编:吴允琴
end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
悦读茶书会
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欢迎关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