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茶之信阳毛尖

发布时间:2024-03-21 点击:53
信阳毛尖出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因其条索紧直锋尖,茸毛显露而闻名全国,据说,长征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当地人名还拿信阳毛尖招待过八路军战士,这样看来,信阳毛尖也算得上是“军人茶”了。
信阳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产茶,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产茶历史。唐代时,信阳已成为当时的著名淮南茶区的主要产茶县之一。1936年《重修信阳县志》说:“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谓义阳上贡品有茶。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连阅茶无数的大文豪苏东坡都如此推崇信阳茶,其优异品质可见一斑。虽然早在唐宋,信阳茶就已经全国闻名,但是这时候还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信阳毛尖,其所出产的绿茶风格还不够明显,信阳茶直到清代时,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已经定型,信阳毛尖由此出现。
信阳毛尖的茶区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连云山、黑龙潭等处的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高峻,峰峦叠翠,溪流纵横,龙潭雄关,景色壮丽。茶园大多分布在果树园、竹园、松杉林木和瀑泉之间。这里一年四季常常云雾弥漫,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上下,肥沃的土壤、深厚的腐殖质,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上丰富的茶园管理经验,使得这里的茶芽长得肥壮柔嫩,从而为制作高品质名茶提供了极佳的原料。
信阳毛尖独特风格还需要细采巧烘炒才能形成。信阳毛尖的采摘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分20到25个批次采摘,每隔2到3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二三叶的制成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的制成二三级毛尖。芽叶采下后,分级验收、摊放,进行炒制。
信阳毛尖的炒制跟其他绿茶相比其实是有些特殊之处,一般绿茶的炒制过程只有一次,而信阳毛尖的炒制要分生锅和熟锅两次炒。炒生锅的主要目的在于杀青并轻揉。将鲜叶投到斜锅中,每次投叶750克,用以竹茅扎成的扫把,有节奏地进行挑动翻炒。经过3到4分钟,叶变软的时候,用扫把的末端扫拢叶子,在锅中按弧形团团抖动,让叶子初步成条。炒熟锅就是用扫把呈弧形来回抖动,进行紧条和理条,使茶叶的外形达到紧、细、直、光的标准。然后把茶叶摊放到焙笼上,大约半小时后,再放到坑灶上进行烘焙。烘焙又有初烘、摊凉、复烘、拣选、再复烘等步骤,干茶含水量降到达5%到6%时即密封包装,低温避光贮存。
信阳毛尖的成品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的外形特征,色泽翠绿,冲泡后香高持久,味道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信阳毛尖享有盛誉,1915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优质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