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六大茶山看普洱茶:饮茶谁识采茶忙(一)

发布时间:2024-03-20 点击:62
清朝中期是六大茶山最鼎盛的是代,每年进茶山的采茶的人达10多万。据老人们说,那时易武山条条大街铺的全是青石条,大街两旁商铺接商铺,茶号连茶号,还有文庙、会馆,县衙门更是巍峨宏大,只可惜现已看不到了。
翻着厚厚的史料,易武等六大茶山前人创造的辉煌,一次次让我们掩卷而叹,本来一切早已成为过去,而今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疏理清代留下来的遗迹只是想为对普洱茶厚重文化持置疑态度者解惑,同时也想为热心研究普洱茶的人提供一些参考。其实,在易武,给我们感触更多是,在六大茶山茶民的心中,“普洱贡茶之乡”这一品牌的底蕴并非仅仅是荣耀与赞誉,其中也包含着茶农的许多酸甜苦辣。
不去古茶园,你是不能走进六大茶山的。
凭着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的介绍,我们找到了易武著名的百年老字号安乐号茶庄的李春仙家,她们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是一个和易武一道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家庭,有和睦相处的兄弟姊妹七人,除大哥李师程和七弟李师勤在昆明工作外,全部都在版纳易武老家种茶做茶,家里还有他们85岁的老父亲李定伟。我们每晚围坐在他们的火塘边,喝着酽厚的烤茶,关于那“六大茶山”和易武太多的事也从他口中娓娓道来,让我们从茶山、茶树、茶园茶农、贡茶、马帮、古道当地人的吃茶和生活劳作去一点点认识普洱茶,再由普洱茶去真正认识解毒易武和六大茶山。
以前每当采茶季节,六大茶山到处一派火热景象。在这采春茶的季节里,为了更多的了解古茶山和普洱茶,有时,我们往返几十里去深山里采摘荒山茶,大茶山那使人震撼的力量,终于让我们回到众多茶人对传统普洱茶解毒的深处。
为了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茶叶的采制,有时安乐号李春仙姐妹亲自带我们茶园与她们学采茶。因为是采春茶的大忙季节,每天天不亮我们便跟安乐号茶农们去山里摘茶。走在古茶山那密密的大森林中,我们兴奋地时而在山坡上瞭望,时而在林中寻觅,在每棵古树边留影。
李春仙对茶叶的采制十分有研究。她一边采茶,一边告诉我们:“茶树的新梢生长到可以采收的标准时,即可及时采取,采下的芽叶为制茶的原料。茶叶一般是采摘茶树上的新梢经加工而成的。茶树的新梢由芽、叶和嫩茎组成。随着新梢的成熟度提高,芽逐渐张开成嫩叶,随着嫩叶的逐渐成熟,嫩茎也随之伸长成茎梗,直至顶芽形成驻芽,茎梗也停止伸长而逐渐形成木质化老梗。茶树通过适当的采摘,可以不断减慢新梢顶端的生长势头,促进侧芽萌发,形成更多的新梢,延长茶树的经济生产期,增加产量,且能提高成茶品质。”
我们边学采茶边听李春仙姐妹介绍:“茶叶萌芽分为早生、中生、晚生三大类。视各地气候环境,早生种一般在2月下旬萌芽,3月下旬开始采摘;中、晚生中则各依次延迟约十几日。茶树合理采摘是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的规则来进行的。好的普洱茶一般采用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和柔嫩的对夹叶来做。采茶时须等新梢生长近成熟,叶片开度达八九成时,采下带驻芽的二三片嫩叶。对原料嫩度要求较低的茶,主要采用粗大的叶片,一芽四五叶或对夹叶均可。我们坚持人工采摘,采茶要有选择,须保持叶片完整,避免老叶、嫩叶混在一起。由于采摘的不同,质量也不同制作出来的茶的品质是有些差异的。所以茶叶品质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是由采摘决定的。”
在茶山我们非常感谢安乐号茶庄的李春仙姐妹为我们补充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我感到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既受环境制约,又影响周围环境。合理地选择自然环境和适当的人工调整,是保证茶树质量和保持周围环境的关键。(参考文献——蒋文中教授《古茶乡韵》,来源:云茶传习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