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市黑茶那些无关风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3-19 点击:67
聂市黑茶那些无关风月的故事
编者按
2012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栏目播出的《岳阳:大湖之城》中特别推介了聂市古镇和其独特的黑茶制作工艺。
时光荏苒!作为南方茶马古道起点——聂市古镇走过千年沧桑,其独特的黑茶制作工艺保存依旧。聂市黑茶缘起何时?它又是怎样销往边陲呢?品茗一直为文人骚客所青睐,一杯茶后,便流淌出无数风花雪月的故事。而聂市黑茶,千百年来集经济、文化、生活于一身,它可以无关风月,却也茶韵遗香,留存在历史长河。那么,让我们一起重温聂市黑茶的沉香往事。
2012年6月中旬,临湘聂市镇(原聂家市)整修街道的下水道,意外地发现了一块题为《奉宪严示》的花岗石古碑。此碑,是清代时湖南省府、岳州知府关注茶业生产、整顿市场管理的一件稀见实物,更是临湘聂市镇清代黑茶生产兴旺发达的见证。它以铁的事实表明,临湘聂市的砖茶生产,早在清咸丰年间,就已受到湖南布政使司(即碑中所称的“宪”)、岳州知府高度重视,有广东、江西、山西三省茶商在此“设行采办茶箱”,可见,临湘聂市确为我国“茶马古道”和“晋商万里茶路”的南方起点。
今日走进聂市,听听耄耋老人的回忆,读读众多历史文化资料的记述,看看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聂市古街的古建筑群,不难想见昔日茶市的繁华。
三百晋商到聂市
茶是我国西北食肉饮酪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在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聂市茶叶销边,亦当起于唐宋之时,惜无文字详载。然其临湘“因茶而设县”,当是历史的佐证。
据《宋史·张示德传》记载,晋商从宋代起便开始从事茶叶的收购、制造、贩运。不过,原来主要是从福建武夷山贩茶到蒙古、新疆等地。其间有人到聂市营茶,但为数很少。至清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起义,江浙道路受阻,不得不另辟新茶源、新茶路。他们在广泛选址的道路上,发现湖南临湘、湖北蒲圻、崇阳县交界的羊楼洞、羊楼司、聂家市山水相连,山峦重叠,土壤、气候甚佳,又挨江伴湖,水陆交通便捷,便转而到这三地设场办厂。据载:清同治年间,聂市有茶庄4家(包括分庄1家),其中3家系晋商开办;至民国期间,聂市有茶庄17家(包括分庄4家),知其“帮别”者7家,其中晋商开办的6家。
这些茶庄,一般都是聂市本地人建厂、做工,山西人(俗称“西客”)负责收购、技术、贩运的“合资企业”,大涌玉、悦来德、太和生等家还是晋商的独资企业。据耄耋老人回忆,最多时,聂市有晋商(当地俗称“西客”)多达三百人,主要来自平遥、祁县、太谷三县。最早者系祁县的一位渠老板,于1950年最后离聂市者系太谷县的段叶(人称“段爷”)。有位名叫刘世杰的晋商还长眠聂市,在聂市发家致富后娶妻育子者大有人在。这些“西客”,不仅是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而且十分勤谨,从收购的验茶、过秤到加配料、看火,以及装箱、押运、售货等,事必躬亲,只是不亲自卖劳力种茶、压砖而已;从不参与斗殴、赌博、嫖娼,一心扑在聂市的茶业上。
转瞬间,时光逝去了百来年,但晋、湘两地的情愫依然如故。在聂市,还保留有他们住过的房子,走过的曲巷、街道、码头,睡过的“箱床”,用过的招牌、座钟、竹箱、水枪、制茶模具,至今还流行他们爱听的“茶歌”,爱看的“十样锦”、“采茶戏”;而今日晋地诸多传媒、学者亦未忘聂市曾让多少晋商发家致富、创就辉煌的历史。
2008年,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电视台、山西大学拍摄《晋商万里茶访》时,亦曾专程来到聂市,实地采访,拍摄了一个星期。据拍摄者称,他们从武夷山一路拍来,聂市古街虽受到严重破坏,但仍是当年茶文化的遗韵保留得最多的地方。
茶砖换来“小汉口”
旧时,人们都称“聂家市是茶砖换来的小汉口”。其说,堪称历史的写照!晚清、民国时期,这里有天顺长、兴裕川、兴隆茂、悦来德、大涌玉、永巨、顺记、大合成等10多家砖茶庄,还有兴记、太和生、义兴祥、德玉生等10多家红茶庄,另有经营绿茶的店铺数十家。清末张寿波《最近汉口商业一斑》载:清光绪三十四年,聂市有茶庄28家,占临湘全县的三分之二。又据民国二十四年《中国实业志·湖南卷》所列《茶庄统计表》载,聂市在很多方面居全省乡镇之冠:全省茶庄184家,分布于61处,每处平均3家,聂市多达17家;该书所载全省26家黑茶茶庄,全在临湘,其中聂市17家(包括4家办在本县横溪的分庄);全省办于清代的茶庄9家,同治年间的4家,全在临湘聂市;清末民国年间,全省晋商茶庄20家,其中10家在安化、长沙,10家在聂市(包括4家分庄)。当时的聂市街,每逢茶叶开秤,茶农云集,茶商辐辏,人来人往,水泄难通,通宵达旦,灯火通明,购销两旺,热闹非凡。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湖南建设厅《建设月刊》载:“聂市年产红茶三万箱(每箱重60斤),黑茶六万箱(每箱108斤)”。丰水季节,几乎天天有船舶从老街的方志盛、方志昌、土地巷、大桥码头下聂市河入黄盖湖,经长江到武汉,再由汉口“外销”或北上“销边”。每年茶叶收入达12万银元至23万银元。从咸丰年间直至宣统末年,这里除产常规品种砖茶外,“复泰川茶庄”还曾生产“贡砖”,俗称“京砖”,至今标贴犹存。
茶业的繁荣,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百业兴旺。街上常住人口三千人,其中从山西平遥、祁县、太谷、榆次、闻喜等县携金南来的晋商一般百来人,购茶、制茶、售茶的旺季多达三百人,街上流动人口一般为五千人、多时在万人以上;区区小街,涌现出了同德元、方志盛、杨裕兴、何康清、何福妈、李了妈等一大批大企业家、大富户,他们之中有的除在聂市开设多家茶庄、钱庄、店铺外,还把茶叶生意做到了汉口、汀泗桥、长沙、通城、安化;百货铺、南货铺、杂货铺、金银店,以及油榨行、冶铁坊、木屐、线业等作坊,应有尽有,有屠凳(肉店)十余条,每天杀猪十多头,风味小吃店三十余家。
茶业的飙升,商业的兴旺,又带动了民居的修建、街道的建设、教育的红火、文化的活跃。以民居言,这期间,由茶商、富户出资,在街尾两度修建聂市大桥,清代为石拱桥,民国为大铁桥,并给所有的街道、小巷铺上了青石板;“前店后宅”的房屋鳞次栉比,全为马头、金山高耸的封火墙,三进、五进不等,著名的徽州“三雕”(木、石、砖)被广泛应用于门框、窗棂、耳墙、屏风之上,花鸟虫鱼、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先后修建了8条小巷、10座码头、2座外国教堂、1座江西会馆、1座石牌坊;在清末,茶商还曾两次向岳州府捐资,为修葺岳阳楼、洞庭湖岳州救生局作出奉献。
“永巨”重展雄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湘市系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聂市镇系全国十大产茶乡镇之一,而且茶质很好,其绿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1976年一直是毛泽东和国宾所饮之茶。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控制下,从1952年起,临湘只许生产绿茶,其老茶叶则全部调至湖南羊楼洞和湖南益阳压制黑茶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聂市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顺从民意,决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于1984年8月成立茶厂。其时,居民赵田初主动献出他父亲赵应兆珍藏了数十年的老模具。经查考,此系商号同德元于清末民国年间在瓦渣矶(今新街入口处)开办的“永巨茶庄”的遗物。便以其模具上的商号“永巨”作厂名,用老模具压制出了第一批“永巨牌”的“川”字号青砖茶,1987年注册为“洞庭”商标,用“茶”字代替原来的“川”字。1988年应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供销社之需,由湖南省定为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至今仍是湖南省唯一紧压青砖茶的生产企业。
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已斥资610万元落户“永巨”,支持“永巨”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制茶工艺,打造“中国青砖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