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江口贫困村:万亩茶园助赢生态红利
发布时间:2024-03-16 点击:108
进入11月,贵州江口骆象村13000亩茶园也进入了冬季管理期,万亩茶园是助力江口贫困村赢得生态红利的致富宝,为了提高明年茶叶产量,加强茶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冬季采取茶树修剪的方式,做好水肥保持及减少病虫害管理,会起到扩大采摘面,提高明年茶叶产量的作用。”2007年开始带领村民种茶的骆象村支书杨茂华说,“13000亩茶园就是全体村民的绿色财富。”
骆象村位于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辖24个村民组,有1076户4286人,其中贫困人口1423人,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
“骆象四面坡,干田黄土多;粮食产量少,贫困人口多;如今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这段顺口溜成了骆象村昨天与今天的真实写照。
“落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几年前,我们还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村村民杨光荣、肖大顺等回忆说。曾经,因地处偏远,无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滞后,骆象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人体会最深。”杨茂华说。
2017年,该村村民阙远兴的180余亩茶园,一季春茶帮他赚取了40多万元收入,老阙拿到了生态茶园带来的大红包。
靠山治山,养山吃山。10年来,为支持骆象村发展,江口县在骆象村累计投入生态茶产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启动农村能源、绿色环保、退耕还林和“一事一议”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目前,骆象村建成产业公路120公里,生产道82公里,单轨运输车3条,观光亭1座,茶青交易市场1座,水池200口。全村建成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规划面积15000亩,种植面积13000亩,成熟可采茶园面积7500亩,幼龄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
随着该村茶产业的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到茶园务工或发展茶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茶产业覆盖了整个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种植,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经济饭。”杨茂华说。
“荒山野岭改造成茶园,有了固定的收入,就不用在外打拼。”正在制茶公司务工的村民杨翠珍道出了心里话。
杨翠珍所在公司茶叶基地年用工人次6000个,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目前,公司以不同形式吸纳36户精准扶贫对象务工,其中有10户还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年底就可以参与分红3000元。
“今年,在公司分红3000元,再加上每月2200元的工资和300余元的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就脱贫了。”该村上街组精准扶贫户曾启发算出了自己的脱贫帐。
骆象村村主任王付银说,村级集体经济茶园为精准扶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将茶园为abcde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由四到五户精准扶贫户进行管理。按“631”模式分配,60%利润归全村群众,30%的利润归精准扶贫户,10%的利润归村委会。
走进骆象村,山头绿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寨美了,村民生活富裕了,骆象村正向茶产业示范村、小康村迈进。
“贫困人口要发展,除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更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思想,激发内生动力,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和乡村。”江口县长杨云认为,拔掉“穷根”,骆象村抓住“绿色产业治贫”这个关键。
13000亩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6条生产流水线是骆象村1076户4286人10年生态脱贫路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