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来细数一下古代茶圈的青年才俊们

发布时间:2023-11-16 点击:103
1919年“五四运动”到今年,正好100周年。
当小编兴高采烈地喜迎五四青年节时,却有人跟我说,作为第一批90后,你已经过不了青年节了。
近年来,舆论中对于“青年”该如何界定的争议不断,各种版本的年龄划分甚至出现了“数据打架”。
共青团:14-28岁
国家统计局:15-34岁
青年联合会:18-40岁
联合国:15-24岁
世界卫生组织:44岁以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6-45周岁
到底“青年”该如何定义呢?
小编认为,青年是年华,也是心境。不管你是90后、80后,还是70后、60后,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都是货真价实的“青”年人!
又到一年青年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茶圈都有哪些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吧!
1.陆羽
提及陆羽,人们自然就联想到茶。因为,后人尊称他为“茶圣”。
陆羽之前,茶字总被写为“查”或“荼”。有了陆羽,茶字和茶学才真正被社会公认。
公元733年,陆羽出生于竟陵郡,即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市。陆羽早年命运坎坷,原先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
在智积禅师的扶育下,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煮茶伺汤,但坚持不愿削发为僧。
11岁时,陆羽乘人不备,逃出寺院,到一个戏班子里作了“优伶”。虽然其貌不扬,而且还有口吃毛病,但陆羽凭借诙谐善辩的特长,在戏剧中扮演丑角,深受观众欢迎。
唐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陆羽受到竟陵太守赏识,赠以诗书,并介绍他到天门西北的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读书。读书之余,陆羽也常为邹夫子煮茶烹茗。
在陆羽二十多岁时,便出游到河南的义阳和巴山峡川,耳闻目睹了蜀地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汉州、眉州的茶叶生产情况,后来又转道宜昌,品尝了峡州茶和蛤蟆泉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到名茶产地浙江湖州。
这一时期,陆羽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并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结下深厚友谊。在文化的熏陶下,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
经过多年努力,28岁的陆羽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初稿。之后,陆羽又对《茶经》作了几次修订。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因为陆羽,茶真正从草药中摆脱各种束缚,一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健康饮料和文化缩影。
2.卢仝人氏,自号玉川子。
卢仝少年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寒,刻苦攻读。立有济世救民之志,却终生未入仕途。别看是一介布衣,却以文采扬名天下。
苏东坡曾有“明月来投玉川子”的诗句,里面提到的就是卢仝。
陆羽流芳千古,凭借着一本书。卢仝立足茶界,全靠着一首诗。
唐宪宗元和年间,茶友孟谏议利用职务之便给卢仝寄了一些贡茶,卢仝喝完一时文思喷涌,写下了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事实上,只要是喜欢喝茶的朋友,大概没有不喜欢卢仝的这首茶诗的。以至于后人基本都不用诗歌的原题《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而简洁干脆地称之为《七碗茶歌》,卢仝因此也荣登了“茶仙”的宝座。
特别是在日本,卢仝以及他的《七碗茶歌》,被推到了“煎茶道”始祖的高度。
台北故宫藏钱选作品《卢仝煮茶图》局部
3.白居易
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自幼聪颖绝人,加上勤奋苦读,28岁就中了进士。
白居易爱好饮茶,更喜欢用茶诗抒发情怀。据统计,白居易存诗2800首,酒主题的有900首,茶主题的有8首,而叙及茶事、茶趣的则有50多首。
白居易对茶叶、水、茶具和煎茶的火候等都有特别讲究,于是写诗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于爱茶人。”
他最爱用山泉和雪水煮茶,于是写诗曰:“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
在江州任职期间,白居易闲暇时还开垦荒地,亲自种茶,吟诗品茶,听飞泉,看白莲,让漂泊与流落的时光变得悠游自得。
白居易不仅是品茶诗茶大师,也是制茶高手。
有一次,他与多位朝官聚会时,让自家茶师秘焙茶叶,给大家品茗,赢得满堂赞誉:“乐天此茶,文可消燥,武可清火,朝堂六班,皆相宜也。”大家也因此把白居易秘制的香茶称为“六班茶”。
从此,白居易秘制的“六班茶”传遍大唐朝野。直到今天,“六班茶”仍有人生产。
4.欧阳修
宋代文风造极,茶风盛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无不讲究品茶之道,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也不例外。
他不仅精通茶道,也留下了很多诗咏的美文,还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蔡襄的《茶录》作了后序。
除了品茶、诗茶外,欧阳修还深入研究茶学。继唐代陆羽的《茶经》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后,欧阳修写下了论茶水的专文《大明水记》,对泡茶用水进行系统论述,对茶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足见欧阳修当时在茶界的地位和声望之高。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的茶叶专卖制度最为系统而细致。专卖体制下,茶叶经济的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非常大。为此,宋代官僚围绕茶法等诸多问题争论激烈。
作为力推革新官员的代表,欧阳修的茶利观鲜明而先进:一是反对政府屡更茶法,主张与商共利;二是主张政府降低茶价,确保茶市正常运营;三是正确处理国家、大商人、小商贩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是重视茶利,深刻认识到茶利在国防中的重要性。
实践表明,欧阳修倡导和推行的减少茶税、降低茶价等政见与举措,为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喝得起茶,使茶叶更普及、更兴盛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直到数百年后,鸦片战争因茶而战时,人们才深刻意识到茶对于国防的重要性,才感受到欧阳修茶利观的前瞻性。
5.苏轼
作为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创作了多篇关注现实、关爱民生、抒发情怀的佳作。其中,苏轼的咏茶诗尽情表露了其超凡脱俗的旷达情怀。
比如,《水调歌头》云:“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该词绘声绘色地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全过程。
苏轼对煮水的器具和茶具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泡茶最好用石烧水。
苏轼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东坡提梁壶
苏轼对茶的养生作用也十分注重,正如在《物类相感志》中写道:“吃茶多腹胀,以醋解之。”
与此同时,苏轼还自创了一套“苏氏饮茶法”:每餐后,以浓茶漱口,口中烦腻既去,牙齿也得以日渐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