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的失落与尴尬
发布时间:2025-11-04 点击:0
茶友问:习茶以来,你最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答曰:我明白了好茶的失落与尴尬。
老实说,我知道这种回答不但消极,而且扫兴。但它却是真实的。
每一次我在山里见到那些生长于极佳生态环境,但完全荒野之势的群体种茶树时,都会忍不住摘几片嫩叶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着它们幽长的余韵。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品味茶园茶鲜叶的感知。忍不住臆想:这世上好茶者能有几人可以如此近距离品鉴好茶最原始的生态?答案显然是沮丧的。但这就是现实,一个清晰得让心绪失落的现实!
只能说,好茶,注定是一种孤独的美。
其实,一种过于纯粹的美,往往显得孤傲,孤傲是因为不屑,但“不屑”并非源自孤傲,而是源自纯粹之美过于荒芜的生态。这种“不屑”因为荒芜而失落,这种“不屑”因为失落而尴尬。
我知道,这种描述多少有点王阳明的心学之意。所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好茶与否,你不懂它时,它不过是寂寂于山野春色的嫩叶,你有多不屑,它也同样不屑。只有等你懂它时,它才是铅华飘落的好茶记忆。
我们不妨询证一下群体种荒野茶的孕育生态。记得我在《大自然如何造就好茶?》一文中写到过“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原由,只不过这种结论引发的思考既震撼又无奈。一方面,高山云雾从来就是大自然原生态的象征,是荒芜的特征表象;另一方面,高山云雾所赋予茶的独特内含不但直接唤醒了茶人的感知,更丰富了茶事的想象空境。
这就是好茶的宿命:生长于群山峻岭的荒芜,并因为荒芜而无人知晓。成熟于山雨清冷的孤独,并因为孤独而无人理解。
这是一种注定被束缚的美,它的美注定只有少数人可以感知。而且感知者必须拥有一颗“美好的心”,以及感知美的能力和因缘。即便如此,这种感知也只生发于山野跋涉后的精疲力竭。
这样以来,好茶之美的处境就更是孤芳自赏,失落尴尬了。当然,这里的“孤芳自赏,失落尴尬”跟好茶本身无关,却毫不例外地深深困扰了那些有缘感知,却无法宣泄和张扬好茶之美的有缘人。
试想,一种无法被世人有效认知,却又分明很美的茶品,本身不失为一种寂寥而有尊严的状态。偏偏此刻,被有缘人发现,并因为震撼于它的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想宣泄其美的念欲之中。
结果,有缘人很快发现,无论自己如何的努力,能理解他的人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因为荒芜,他无法劝说更多的人如他一样肯为了解好茶的生态而跋涉;因为稀少,他无法让足够多的茶人品鉴到好茶不一样的韵味。
于是,慢慢地,他不再兴奋;于是,慢慢地,他开始习惯孤独地品味。
他知道,那些皈依于荒芜之态的好茶之美并不需要惊慌之下的欣赏。
而那些所谓的失落和尴尬,不过是惊慌者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