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黑茶:复兴传承燃起红色不老岁月
发布时间:2025-10-26 点击:7
白沙溪黑茶:复兴传承 燃起红色不老岁月
黑茶,人们才刚开始知道它有“意思”——中国六大茶中黑茶尤其独特,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它不只是源于历史、源于自然,还源于劳动——“压起来咧——把杠抬呀!重压些咧——慢些滚呀!大杠压得好呀,脚板稳住动呀……压了三轮又一轮呀……”在白沙溪千两茶的制作现场,师傅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力踩制,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纯手工,这就是劳动让一张“中国黑茶之乡的代表”名片,飞向品牌远大理想的世界旅程。
“我们都是茶兵,来自最基层”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历史久远的黑茶企业,同时也是一家隶属于益阳市军分区管辖的‘民兵营’企业。”国家级高级评茶师、深圳天恒茶业总经理黄晓凤跟我们分享了那些“茶兵”的故事。所谓的“民兵营”,意味着企业员工可以当做兵力投入战斗中去,而这些员工则是国家武装的重要后备力量。“按刘新安总经理的话说,我们都是兵,来自最基层。”这是白沙溪相关工作人员说的话。是兵,就会有敢闯敢干的无畏精神;是兵,就会有完成使命的责任担当。
黄晓凤介绍,“千两茶”制作由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传承,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她实地考察才知道,没有“茶兵”谈不上黑茶复兴之路。平整开阔的千两茶踩制场上,工人们正有序地分工进行。他们将蒸好的茶先放入花格篾篓中,套上篾制牛笼嘴,然后用篾条篓好,待加工号子一响,七个大汉用结实粗壮的手臂一起用力将篾条捆扎,继而不停地上下甩动,利用惯性使篾条捆紧,场面十分壮观,犹如进入了远古野旷时代,同时也能现场感受到劳动之美。据介绍,踩制千两茶的这些工人都是熟练工,技艺深得老师傅真传,一上午就能踩制出60余支千两茶。
黑茶复兴之路斗转千回
然而,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白沙溪茶厂因体制落后、企业缺乏动力,致使这个国有大厂经历了近20年的困难时期。
安化群山围绕、溪水纵横,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但绵延群山也阻碍了当地交通和经济发展。安化自古“唯茶甲于诸县”,茶叶产业是当地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因此在安化黑茶产业萧条的20年中,大量劳动力外流,美丽的山村逐渐荒芜,失去了生气。作为安化黑茶的龙头企业,白沙溪茶厂看着山中一片片被砍伐的茶林,看着那一个个荒芜的茶园,有的只是一种责任重压下的剧疼。幸好,在这几十年中还有一班人能在剧疼中坚持,在坚持中等待这个民族产业的再次崛起。
据黄晓凤介绍,这期间,白沙溪茶厂一班人坚持生产与改革并举,充分利用茶厂世代留下的宝贵资源,卧薪尝胆,努力开发研制新产品。2003年至2006年期间,经湖南省茶叶总公司批准,时任厂长的刘新安同志带领业务厂长肖益平、车间主任刘跃武同志组成产品研发组,个人投资近40万元,夜以继日、反复研制,将1958年生产过的3kg手筑茯砖茶制作成功,并成功开发了2kg天尖、75g精品条装黑砖茶(荣获2007年第四届北京茶业博览会金奖)、1kg天茯茶等新产品,为新公司的崛起创造了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茶老企业重登世界舞台
2010年,白沙溪茶厂的10个优质茶基地,带动6万户茶农,户均增收5300元。2011年,白沙溪茶厂年产值超过了2个亿,并使这个70多年的老企业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复兴了整个黑茶产业。
如今,萧条的各个山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家工作,因为这里的企业有效益了,因为在自家山上种茶卖茶有收益了。山头荒芜的土地再次在劳动的浇灌下恢复了盎然生机。
种茶、伐竹、编篾、采棕叶、织口袋、打包装、制茶叶……种种传统而又快乐的农家活再次成为广大农村致富的最便捷途径。男的下农地进车间,女的做包装、玩编织,样样都能创效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妪们也经常坐在一起捡茶梗,每天高高兴兴地从茶厂拿工资补贴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