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云南:寻找茶的发源地(下)

发布时间:2025-10-11 点击:18
一般从茶树的粗细是难以客观估算树龄的。茶树长的大小不仅受到土壤、水肥、海拔、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期的被采摘程度才是影响了茶树长的大小的主要原因。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各地都发现有很多大茶树,也就相互“争王”。
比如普洱市说千家寨2700年“世界茶树王”,临沧市讲香竹箐有3200年“世界茶树王”等等。为了让外面更好理解,避免混淆,我跟新编《云茶大典》的编委们提议,按茶树类型的代表性植株进行“封王”,他们比较赞同。
“世界野生茶树王”——生长于普洱市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海拔2450米。树高25.6米,树幅22m×20m,基部干围2.82米,树龄约2700年。
“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生长于普洱市景东县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树高8.9m,树幅7×6.6m,最大基部干围2.85米,属野生型古茶树。树生长在山梁上,土壤贫瘠,海拔1940米。是当地先民从野生茶移植栽培而成的大茶树,为目前发现最大的人工种植野生型古茶树,具体树龄待考证。
“世界过渡型茶树王”——邦崴过渡型大茶树,生长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海拔1900米。树高11.8m,树幅9.0×8.2m,最大基部干围3.58米。被誉为“茶树进化的活化石”,目前为国际普遍认可。
“世界栽培型茶树王”——生长于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海拔2170米。最大基部干围5.82米,树高10.6米,树幅7×8米,是目前发现世界上最粗壮的栽培型古茶树。
此外诸如景东县景屏镇龙树村凹路箐野生大茶树,海拔2470米,树高14m,最大基部干围7.83米(3个山字型分枝的围径),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干围最大的,但不能“封王”,这跟看人一样,不能见头发白了,就说年纪大,最重要的是王封多了没有价值。
茶树种质资源的演变及茶文化传播的路径
根据《走进茶树王国》普查资料分析,普洱市茶树基部干围超过300cm的分别是:野生型古茶树发现9株,最粗大是景东县锦屏镇凹路箐大茶树,树高14米,最大丛围783(3个分枝的干围);过渡型古茶树2株,邦崴过渡型茶树树高11.8m、基部干围358cm,景东县花山镇文岔村过渡型大茶树树高11.5m、基部干围330cm。
在普查中栽培型古茶树基部干围300cm以上的普洱市没有发现,这可能以采摘度大有关,较大的有景东漫湾镇中山村大茶树,树高11.7米,基部干围273cm;澜沧县安康乡糯波大箐大茶树,树高7.8米,基部干围247cm;孟连县勐马镇东乃红芽茶,树高21米,基部干围240cm等。
从普查情况分析:普洱市茶树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全市范围内都分布有野生型茶树群落,但以无量山、哀牢山更为集中,且茶树相较更大。过渡型茶树种植也是以无量山、哀牢山地区相较多、树大、栽培历史更久。
在无量山、哀牢山地区茶树品种比较杂乱,人工种植野生茶和过渡型茶品种多,这些杂交品种通称为景东茶种,这类原始性品种大茶树多,小茶树少;越往南走的宁洱、澜沧、西双版纳方向(历史是属普洱),茶树品种越纯。
根据茶界独立评论人李国标采访云南大学高照教授,写了《复兴景东茶,等待千年的轮回?》一文,他以高照教授的观点为基础,并加以发挥,认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但不是茶文化的原产地。云南的原住民利用茶树虽然非常早,但都是当食物与药物在简单利用,非常原始落后,谈不上有多少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兴起应该是在巴蜀大地。因为在古代,巴蜀一直是整个西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拥有最先进的农耕文化。巴蜀人把茶叶进行大规模栽培与改良茶树品种,不断改进种植、加工与饮用方式,然后再将这种茶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去。
为什么在云南各个产茶的地方,甚至包括缅甸与老挝的部分产茶区都流传着“孔明兴茶”的传说,这是因为三国时期,通过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大力治理南中,这对云南而言,是跟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的一次剧烈碰撞与交汇,巴蜀大地的茶种与种茶、制茶技术也首次传到了这个化外之邦,许多云南少数民族的先民感谢诸葛亮开发南中,带来了巴蜀先进的茶文化的贡献,因此把诸葛亮尊为“茶祖”,当成茶神来祭祀。
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云南的澜沧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树中的阿萨姆卡种,本来是只适应在比较湿热的地区生长,通过基因变异有个别茶树能适应温凉的气候,于是这些变异的茶树就能迁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成了中小叶种。
而巴蜀的先民们对这些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培育出了先进的良种,逐渐形成茶文化的概念。在巴蜀先进的茶文化的不断渗透、影响下,澜沧江流域的先民们也把那些当药和野菜使用的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进行规模化种植,并加工茶叶,改进品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