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武夷山的大红袍红起来

发布时间:2025-09-19 点击:1
告诉人们一个真实而高贵的大红袍
其实,追溯武夷茶源,历史上曾红极一时,宋元时武夷山茶已开始成为朝廷贡品。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以“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在当年市场上武夷茶对其它产业的冲击。
可越是知道这些历史,郭跃进的心里越不平静。他说,2006年春茶上市时节,他来到星村上游的华侨农场调研,得知茶青一斤才卖六毛钱,而一亩茶园只能采两三百斤茶青。想到本应是个大产业的武夷茶,全巿两三百家茶叶企业,年税收不过两百来万,他感到武夷茶文章已是非做不可了:“必须提升武夷茶的品牌和品质,必须提髙武夷茶的产量和效益!”
在武夷茶中,独占鳌头的无疑是大红袍。因此,作为武夷岩茶总代表,打“大红袍”品牌自然没有悬念地成为多级领导不争的共识。省委书记卢展工情注武夷,爱茶至深,还专门为大红袍撰联:“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流芳,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对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
可是,母树大红袍作为武夷茶王,乌龙极品,在武夷山九龙窠仅有六棵,年产不足1000克,如此稀少的产量和朝廷贡茶的特殊身份,使大红袍身上长期以来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加上一些茶农和导游对大红袍的说法不一,产生混淆,消费者无所适从,普遍怀疑市场上所销大红袍的真伪,甚至购买后怀疑上当受骗:“你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大红袍,它不是每年只采几百克吗?是不是假的?”
“因此,要树立武夷大红袍的品牌,首先必须对武夷山大红袍正本正名,告诉人们今天真实的大红袍。”郭跃进认为,“像西湖龙井的母树只有18棵,铁观音的母树只有一棵,大红袍的六棵母树都只是某些品种茶的代表、象征,茶就是植物,就是饮品,不是收藏品,不能神秘化,要大众化。”他从近年某些茶叶炒作导致的结局中看到必须打破大红袍的神秘性。他告诉笔者,20世纪80年代,大红袍母树无性繁育成功,保持了它原本的品质特征,经过20多年的推广和工艺改进,大红袍已大量生产,目前可供配制大红袍的茶园已有4万多亩。2002年大红袍被国家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茶类中率先获此殊荣者。
为彻底消除大红袍真伪之疑,武夷山市做出了进一步的惊人之举:从2006年5月1日开始,决定停采留养母树大红袍,对其实行科学管护。2007年10月10日,将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收藏的首份现代茶叶。并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内举办馆藏仪式,展示了大红袍的制作技艺,吸引了京城40多家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