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品茗话时尚(中)
发布时间:2025-09-16 点击:148
沪上“老虎灶”,内里换乾坤
几年前,上海在老城厢建了一条仿古的“上海老街”。街上有家茶馆,当街开门处砌着一个烧开水的大锅灶,这就是当年上海滩上常见的旧式茶馆——“老虎灶”。过去,在这类简陋的茶馆里,一般是只有一个方桌、四条长板凳,街坊四邻可以捧着自己的茶壶,在这里边拉家常边喝茶,一坐就是大半天。也常有人提着暖水瓶,来这里打水,回家泡茶洗脸。但如今的“老虎灶”,虽然外观依旧,但内里却与旧时大不一样了。走进“老虎灶”,只见墙上张贴着旧时的月历牌,墙角摆放着老式的留声机、电风扇。另一角置放着几件丝竹乐器,这里定时会有人前来演奏乐曲。屋里还置有文房四宝,茶客如有兴致的话,还可以在这里即兴挥洒笔墨。旧时的“老虎灶”,如今已成为时尚之地。
上海最早的茶馆可以追溯到清代初年,上海目前各类茶馆有3000家之多,上海已连续10年举办国际茶文化节……其实这都说明不了什么。这是因为,上海茶馆年代的久远肯定比不上京城,茶馆林立也肯定比不上广州、成都等地,国际茶文化节只是在江南一带茶人中有些影响,但上海茶馆刻意追求“文化”,相信一定比别处更执著。在上海,有的茶馆是个展馆,展示着主人的收藏,有的茶馆是个沙龙,开各种专题讲座,还有的茶馆是沙龙是画廊,聚集起一帮志同道合者……
成都茶铺: 传统依旧
川茶要与川菜、川戏相比,名声自然是小了一些,但四川人种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四川明山县蒙山,是我国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树栽培地之一。据说,茶圣陆羽写出《茶经》之后才入蜀访茶,见到工艺精湛品质优良的蒙顶茶后,不禁为此茶大呼冤屈,于是在蒙顶奋笔留下了“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墨迹。“天府之都”的人,自古就把赏茶品茗作为一件人生乐事,清末成都有街巷516条,茶馆就有454家。抗战前成都不足60万人,茶馆亦有599家,至解放前夕尚有茶馆500家左右。四川人习惯于把茶馆称之为茶铺,走在大街上经常会有人以浓浓的川音说道:“走,坐茶铺子去。”
如今随着成都市区的扩展,成都的茶铺也跟着增至上千家。时代虽然变迁了,但成都茶铺依然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依然是一水的矮桌、竹靠椅,依然是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组成的盖碗茶具。人们品茶时用茶船托起茶碗,既可免于茶碗烫手,又可防止茶水溢出;茶盖盖住茶碗,既便于控制水温保持茶叶味道,又可以搅动茶水加速与茶叶的溶合,从茶盖与茶碗的缝隙中啜茶,还可以避免将茶叶吸入口中。成都茶铺的堂倌个个身怀掺茶绝技,茶铺生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堂倌掺茶技艺是否娴熟老道。茶客只要一进茶铺,堂倌便会先声夺人,又是端椅子又是抹桌子,热情周到的安排座位。待客人坐稳、点出茶名之后,稍迟堂倌便会提来锃亮的紫铜水壶,手挟一摞足有20副茶具,挥手之间只见茶船子满桌子绽花,又一个个有条不紊、恰到好处的摇晃到每个客人面前定位。堂倌随之将已经装了茶叶的茶碗放在茶船上,左手扣在茶盖贴住茶碗,右手提着水壶,只见水壶一收一放之间滴水不漏地把水注满茶碗,全部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独具一格妙趣横生。这掺茶技艺透着一股浓浓的川味,令客人尚未饮茶便茶兴已浓。
杭州茶楼:半观风景半饮茶
茶,是杭州一张金灿灿的“名牌”,品茶也成为了杭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杭州茶文化也体现了杭州人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当前杭州城里有挂牌茶楼达150多家,加上宾馆饭店的茶楼、茶室,全市共有300多家,而营业面积在2000至4000平方米的茶楼就有青藤、太极、湖畔居、蓝宝等6家。这些茶楼遍布在西子湖畔、风景区和大街小巷,情调各异,品位高雅,档次不同,满足了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但最令人念念不忘的,还是西子湖畔的小茶楼。
西湖以其波光粼粼的一池秀水和婀娜多姿的身姿,把湖边的茶楼装扮得如人间仙境。到了杭州,如不去湖边的茶馆坐一坐,就如同失去了一份游仙境的风情。位于湖滨六公园与圣塘景区的湖畔居茶楼,倚湖依城,在水一方。茶楼号称“品天下好茶,赏西湖美景”。在湖畔居或临窗、或露台,或一杯龙井、或一壶乌龙,美景、茶香美不胜收。尤其登临三层各具风格的濒湖茶楼,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难怪金庸先生到茶楼喝茶后,留下了“湖畔品龙井,人在天上行”的感叹。沿西湖30余里的湖岸边,多的是赏景品茗的好去处。如六公园紫藤林间的三雅园茶室,“十八相送”长桥边的藕香居茶楼,西冷桥侧的镜湖厅茶座,断桥东面的望湖楼,西冷印社的四照阁等等,这些湖边茶楼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在孤山东侧的平湖秋月茶室,皓月当空时,坐在眺湖平台上把盏望湖,真有欲羽化成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