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炒茶 渐行渐远的影象
发布时间:2025-09-05 点击:4
原题目:手工炒茶 渐行渐远的影象
从鲜叶到干茶,全靠一双手控制,这是沿袭数百年的炒茶传统。伴随着机械的泛起,茶叶生产走向了生产线,只是有一部分人,照样会选择自己炒茶,以此来回味属于他们谁人时代的影象。
老人炒茶31年对每个历程都了如指掌
机械制茶时代的来临,除了采茶需要人工介入外,所有历程均可实现机械流水线操作。在南郑县一家现代化的大型茶叶公司,一天可生产200公斤鲜叶,根据每2.5公斤鲜叶生产一斤成茶盘算,这家公司一天可生产80公斤干茶,而整个历程只需要3个小时。
在百公里外的西乡县柳树镇小丰村,每年的这个时刻,杨莲英老人都市炒制手工茶,供自己和家人品尝。老人炒得一手好茶,这是一门村里妇女都引以为傲的手艺。
“四五年前,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忙着把日间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炒成干茶。现在,村里没人手工炒茶了,鲜叶采摘下来直接卖掉,省时省力。”4月10日下昼,66岁的杨莲英一边炒茶一边感伤地说。
小丰村茶园面积大,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茶地,饮茶是村上延绵数百年的传统,从8岁孩童到耄耋老人,饮茶已成为一种传统,世代传承。伴随着饮茶的传统,是祖传制茶的手艺,世代相传。
杨莲英老人家里有两亩茶地。改革开放后执行土地包产到户,茶地就分到了各家各户,那时炒茶全靠手工。“不会炒就随着大人学习,慢慢地就会了。”老人说,她已经炒了31年茶,对每个历程都了如指掌。
近年来,茶厂如春笋般增添,机械取代了人力,村民将茶叶交给茶厂,只需要交一些手工费,便能喝上新茶。只是,在杨莲英老人看来,虽然不如机械炒的好,每年的这个时刻,她照样会自己着手炒一点新茶。
采茶讲求手巧否则会影响茶叶的形态
新茶如酒易醉人,春茶,是由过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实,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芬芳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在惊蛰和春分节气,早发品种茶就最先萌芽了,清明前就可采摘。好茶还需要好“手功”。茶树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山高水清,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美。采茶一定要起很早,顶着晨露采出的茶最好。
“采茶讲求手巧、手快,特别是仙毫,对时间要求极紧,芽头长出来,外面刚刚冒出一片嫩叶,就必须飞快地掐下来,否则会影响茶叶形态与营养。”天刚蒙蒙亮,杨莲英老人背着竹篓出发,老道的手法,瞬间将芽头捻下,放入竹笼。
茶叶采摘下来后,茶叶极易吸异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盛放茶叶的都是没有异味的竹篾筐。在竹篾筐中把茶叶薄薄一层摊开,叶上不能叠叶,将水汽晾干,便可下锅炒制。
由于学艺艰辛手工炒茶手艺面临失传
手工炒茶用当天采摘的新鲜茶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使用农村的传统土灶、大铁锅和木料,大火使铁锅受热。杨莲英有31年炒茶履历,用手掌感受铁锅的温度到达相宜,迅速倒入簸箕中选好的茶叶,一次放入5—8两鲜叶为宜,双手迅速翻炒,使茶叶平均受热,水分大量蒸发,颜色变暗,有茶香飘出,是第一次杀青。
第二次做形,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簸箕中摊凉,改用小火复炒,双手展平拍打,紧压茶叶,使茶叶牢固成型。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
第三步烘培至干,用铁锅的余热,翻炒后将茶叶摊平在锅中,茶叶散发出沁人的清香。最后,茶叶完全失去了水分,形状扁平挺直,色泽黄绿明亮,茶香清新,实时出锅并封存。
一锅鲜叶炒干平均用时30分钟,一次能制得100克左右干茶,2.5公斤鲜叶能制出0.5公斤干茶。手工炒茶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火候对炒茶至关重要,双手的力道和速率等,全凭小我私家履历,每道工序都不得有半点纰漏,关系着茶叶的形状、颜色、滋味和汤色。“谁人时刻全靠手工,晚上炒茶到破晓两点,腰都直不起来。”杨莲英老人说,现在,这种原生态的炒茶手艺传到了子辈,由于学艺艰辛、又是个体力活,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在孙辈泛起了断层,很少有人再着手炒手工茶了。手工炒茶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即将面临失传。
华商报记者 王亮 实习生 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