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阿婆茶
发布时间:2025-08-27 点击:10
像一枚小小的邮票。微缩的江南。
大多数人选择的下一站一定是同里。尽管从2500多年的历史一下子跌入到1000多年历史,去过苏州古镇甪直的人。从70多座桥一下子减少到40多座桥,但同里还是值得一去的犹如刚刚啃过白生生的萝卜,现在又来尝尝绿油油的青菜,人又如何能拒绝这一份别样的爱?
水和桥是不缺的而那河道两旁的樟树一点也不比甪直的少。只是商业的气息和古色古香的味道的确比甪直浓了一些,同里。比甪直少了一些。但同里是拉得开场子的想找一块空阔的场地是有的而甪直却有点拥挤和狭窄的感觉。否则,那么多的电影不会在这里取景了看看那么多电影的名字和电影制片厂,不由人不惊讶,恍惚间,自己似乎也成了电影中的某个人,不论是匪兵甲,还是群众乙,不过人的遐想总是往高里飞的不做一号主角,起码也是个二号角色。
实在值得一观。但同里有一处小景。
有一个醒目的招幌—李记阿婆茶。同里三桥边的鱼行街上。
旁边是河道,红红的灯笼高高悬挂。茂密的樟树。河水幽幽,游船不时在河中慢慢滑过。这里吃茶看景,确会有一点心旷神怡的感觉。
历史是烟云,据说阿婆茶是有来历的有传说的有讲究的但对我这个粗放的人来说。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对于历史不喜欢刨根问底。和美女桃在李记阿婆茶的茶铺一坐,一个明光光、白生生的光头便跑过来问:需要点什么?看着这光头很年轻,唇红齿白,很像戏剧里面的小生。热情,但不谦卑,客气,但又很矜持。想:这大概是跑堂的伙计吧,不过,那个神态却一点不像伙计。一副你来和不来对我而言都一样的架势,很有自尊的感觉。
那边又喊上了这个光头伙计忙前忙后,点好茶和饭菜。生意很红火。觉得有点奇怪,这么好的生意怎么只有一个伙计?要了阿婆茶,上了几个当地的小吃。这阿婆茶不知道是大麦茶还是荞麦茶,反正就是那种味道,像是一种开胃的茶。黄黄的往左边看,那河里正好过来一只船,船上坐着几个外国美女,面带笑容,如沐春风。招手,也向我招手,美景中,人似乎都被净化了心无一点杂念。往右边看,就看到阿婆茶的招牌,那里挂着苏州市政府颁发的非物质遗产的牌匾,有趣的旁边还挂了一个文学社的牌子。
还有文学社?笑了指着文学社的牌子问道:怎么。
写古体诗。光头说:写诗。
这还是一个文学青年。不过,嗬。慢慢看明白了这个光头李,这里的老板,而不是伙计。但我奇怪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麦克风,以为他喜欢音乐呢。
突然音箱响了光头李开始唱苏州评弹。那评弹唱得很地道,正吃着。正宗的吴侬软语。很好奇,如此纯粹的唱腔,很专业的样子,一点也不像是业余喜好培养进去的尤其是清唱之前,要打两个响指,啪、啪,才开始唱。如是业余的唱家,根本不用起拍子的
原来是做什么的问道:哎。
光头李说:原来是唱昆曲的
难怪那么专业,噢。那么纯粹。庆幸,吃着阿婆茶,听着评弹和昆曲,真是一种享受啊。
发出的音是太欧美。光头李满足了要求,请求他给我唱一曲《太湖美》用苏州话唱。小时候我听过普通话和苏州话双版的太湖美》记得那歌曲中的太湖美。用双语唱了一遍,唱得那个跌宕起伏,唱得那个回肠荡气。这水,这树,这歌,一下子就把我融化了
真像是戏剧里的人生。一伙客人来了一伙客人走了这来来去去的游人。
两个金发披肩,突然。眼睛泛着蓝光,身材窈窕的外国美女来了鬓角上还插着一朵白色的小花。
光头李迎上去问道:外国人吧?
有什么不对的吗?说的纯粹的汉语。一个美女说:外国人啊。
大致是这鬓角上的白花,光头李跟人家说的话。中国,一般都是家里有丧事才戴的外国人和我中国人的文化不一样。看见那两个美女白皙的脸上露出了红晕,嘀嘀咕咕,低头交谈,似乎做错了什么事情,好像正打算认错一样。
美女桃很娴静、很优雅地观察着我一举一动。不打扰我欣赏这难得的美景。
湖里的和河里的水产。味道很清淡,要的全是当地的小吃。但很新鲜,很可口。尤其是鸡头米,好像是京剧《沙家浜》里听到过。
给人一种浓浓的水乡恬静的感觉。忙忙碌碌招呼客人的情景,光头李一唱再唱。又忍不住惹人发笑。
阳光照不到和美女桃,樟树的浓阴蔽日。也照不到其他客人。只是那河里的水,似乎不流动一样,只有船在慢慢地行驶。
似乎是缺乏道的但是当它和周围的一切浑然一体的时候,这阿婆茶。才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就像同里这件古色古香的衣裳上,一枚闪闪发光的纽扣。从中能感受到苏州的气息,苏州的味道,苏州的文化,苏州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