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乌龙茶品饮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5-08-04 点击:19
海峡两岸乌龙茶品饮之比较 (1)
我写了《喝茶》一书,又因为提交了关于工夫茶饮的一篇论作,于是应邀参加了在乌龙茶之乡——安溪举行的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活动。2001年12月20上午参加的是盛大的开幕式,四下彩旗招摇,花团锦簇,国家茶叶质量鉴定中心的主任宣布了海峡两岸选送的乌龙茶八个品种的“茶王”得主名单,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八位上台领奖的茶王身披金黄镶边的红色绶带,个个穿戴得如同新郎官一般,在万众的掌声和注目礼中一派光宗耀祖的神气。“台上半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少汗水的浇灌与心血的烘焙才赢得一顶茶王的桂冠!随后是茶都广场的文艺表演,数百名少女参与的大型群舞《阿里山茶歌》壮丽多姿,节奏明快,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参舞的安溪女生们和高山族姑娘何其相似乃尔,几百双少女的裸足齐刷刷地点击着广场紫红色的地毯,几百杆青竹绿晃晃地直指棉白色的云天,真是一个“茶”字,万般风情。峡这边的凤冠山、大坪山抱手观赏,峡那一边的冻顶山、阿里山驻足眺望,碧蓝的海峡起伏跌宕着茶歌绿色的回声……
是日下午多项活动同时举行,令人分身无术:有安溪文庙始建千年的学术研探、两岸茶文化讨论、名茶及涉茶产品的展销、最佳茶艺小姐大奖赛的决赛以及两岸名茶品尝会……,各项活动的地点或东或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势在必然。考虑再三,我放弃了两场的研讨,失去了那多交头接耳的机会固然可惜,但文字的材料已经形成了交流的格局,往往会后的闲聊也能弥补交流的实在。至于茶艺小姐风姿绰约,自然是亭亭玉立,婀娜动人,如今“佳人胜佳茗”,无疑是很好的观赏选择,但鬼使神差,也似乎是心灵有约,偏心于“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我信步来到了暗香浮动的品尝会现场。
品茶室窗明几净,比起市面上古色古香的茶艺馆,自然是逊色了些许,室内左右各摆四张简朴的新木方桌,各有一位安溪艺校的女生负责。她们神态略微拘谨,或烫杯或冲淋,却个个显得轻盈而娴熟。更重要的是内容:每桌都有一个标识,左边的四张方桌分别标出安溪乌龙茶的“四大金刚”:“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右边四张方桌标出的是台湾乌龙茶的“四大天王”:“台湾乌龙”、“冻顶乌龙”、“新品种”、“阿里山乌龙”。供泡饮的八种茶就是上午宣布的两岸茶文化交流会评选出的八种“茶王”。如果说在跨进品茶室之前我还三心二意的话,那么一旦置身于清香袅袅的“八大王”之中,场面的美满令我大喜过望,周身的细胞完全沉浸在“可遇而不可求”的茶缘里!这种茶缘源自爱茶人骨子里的“茶之髓”, 您想想,能随意随缘同时品饮两岸乌龙茶的“八大王”,人生几何?!我忍不住开心地笑了,嘿嘿,若与之擦肩而过,岂不抱憾终身!
丰美的活动分流了八方的来客,品茶室成了被大众忽略的一偶,每张茶桌不过茶客三两,或是台湾茶叶同业公会精明的茶人,或是两岸传媒忙里偷闲的记者,这反倒使小小茶室充盈着本该有的悠然和闲适。观汤色,闻杯盖,我不慌不忙先品安溪的四款乌龙,每一桌浅斟细啜他三杯:“铁观音”的甘鲜,“黄金桂”的醇细,“本山”的浓厚,“毛蟹”清高略带花香,一一尽收喉底;然后一转身,就悄然转移到了“对岸”,再一桌一桌喝着去:“台湾乌龙”蜜绿显黄,与“黄金桂”品位近乎;“冻顶乌龙”色泽金黄而回甘,同“铁观音”判若姊妹;“新品种”和“毛蟹”大同小异,芽叶嫩且多白毛;“阿里山”清鲜芳醇,根本就是亲和的“本山”嘛,也许有些微差异,但我硬是品尝不出来。或者说享受茶王长饮不醉,细微的差异浸没在共同的甘淳之间,品不出也罢。眼下壶壶都是极品,杯杯汤色透亮,不仅同为乌龙茶一系,且制作上的新趋势也极为相似:茶青摇得越发地轻微,潜行在轻发酵和不发酵之间,口感上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