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功夫茶
发布时间:2025-07-29 点击:17
在初入茶道之时,也就是刚接触茶的时候,并没有留意,“工夫茶”和“功夫茶”还有字面上的差异。后来某一天发现了,竟不懂“工”、“功”何字作准,究竟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三个字,该作“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从前,“功夫”与“工夫”两词基本通用,最近几年来用法分工逐步明晰。从字面上的词义明白,“工夫”表示所消耗的时间、闲暇时间和时候的意思;而“功夫”则指人的身手怎样、造诣怎么,同时也是武术的别称。
引申到茶,这两词显得有意思得多。
工夫茶盛行于闽粤一带,是清代兴起的一种品茶风气。“工夫”,是闽南方言,费时间的意思。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说:“喝工夫茶,要有工夫”。说的就是喝工夫茶,需求时间细细品尝。引经据典,我们却发现,“工夫茶”最开始指的是武夷岩茶里头一种等级十分高的茶叶。
清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有说:“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曰名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由此可见,清初时“工夫茶”原意是武夷岩茶的品名。
武夷岩茶的制造过程非常繁复,把每一个步骤都掌握得恰如其分,是需求精深技艺和花费极多精神时间的,这正是其得名“工夫茶”的缘由。民国往后,“工夫”则全指红茶了,红茶的分类当中,就有按地域分的祁门工夫、滇红工夫等,印证了“工夫”为茶类所指的说法。
有关“工夫茶”最早出现的记载,日前为学界公认的是俞蛟的《潮嘉风月记》,其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次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俞蛟是浙江人,不善闽语,也许把两字混淆了,此处的“工夫茶”应作“功夫茶”,更多说的是泡茶技法,而非茶叶。现在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是冲泡技法。
功夫茶发展到后来,逐步被指泡茶的器具精巧讲究,非常讲究泡茶的方法与功力,多指冲泡乌龙茶的方法。
由此可见,“工夫茶“所指,一为花时间,二为茶叶品类的称号;“功夫茶”也有两层意思,一为运用的茶具精巧讲究,二为有好的技艺和泡茶方法把茶性发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