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摩崖石刻中的茶文化(三)
发布时间:2025-07-09 点击:16
一、“庞公吃茶处”—一武夷茶事兴盛的印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宁知府庞垲,微服私访武夷,在四曲北岸码头茶馆休憩歇息。他目睹游人纷至,茶馆生意兴隆,很是高兴,即兴题勒“应接不暇”四字以记此盛况。其幕僚林翰和山中名僧释衍操“乐太守之乐”,献媚而题勒“庞公吃茶处”于丹岩之上。另有人戏解此摩崖说:庞公等进茶馆后,因茶客众多,馆只得按先后顺序上茶,这样必然怠慢知府。庞公还算有些雅量,不予计较。其幕僚却是不满,即在岩壁上书“庞公吃茶处”五字。馆主得知庞公乃知府后,甚是恐慌和后悔,只得在其旁书写上“应接不暇”四字,以表歉意。此事传至府第,知府深夸馆主聪慧,民间将此作为美谈传播。此乃杜撰的故事,与石刻史实不符。
二、”茶灶”—一茶灶石独立于五曲溪中,高约3米,上可坐数人。南宋在武夷山中讲学著书的朱熹,在石上凿一石灶,常邀友人乘舟登石,煮武夷精品。潺潺流水萦绕,四面奇峰掩映,汲九曲泉品,煮丹山佳茗。学究们品茗赏景,咏诗论道,自是其乐无穷。朱夫子曾赋诗记之:“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那种情致,何等闲适。如今朱夫子的手书“茶灶”两个大字还醒目可见。
三、”半天腰”—一将错就错的茶名。半天腰植于九龙窠南面的三花峰的第三峰顶,地势陡峭,难以攀登。传说此茶系一种体健鹞子衔的茶籽落于此所长,品质极佳。原善于高飞的鹰类名“半天鹞”。古时两厂为争此茶而讼公堂,耗费巨资。后不知何人将其名改为“半天妖”,可能喻之有如神怪;又有人改之为“半天夭”,好似欠缺点文化,若不是有意诅咒它行将夭折,就是“妖”、“夭”不分。也可能是世人形容它居位之高,又改其名为“半天摇”,后来不知何时写为“半天腰”,此言是当地人的口头语,形容在半天之中。看去似俗了一点,但通顺,而今已广而用之,约成定俗。
四、詹文德题刻—一兴建御茶园的志文。元朝廷钦定武夷茶为贡品,颁诏在四曲南畔兴建皇家御茶园。元大德六年(1302年)动土,时崇安县尹奉命此项恢弘巨构。时人唐德文于大德十年(1306年)于题诗文于上勒记,文曰:“县尹孙瑀奉上司命,建茶焙拜发殿,衙、厅、门、庑、亭、井一新。大德十年,再同新教官詹从祥监造茶品。同游教官刘棠、道士徐守真,时场官社亨江文。”这是兴建御茶园的见证。
五、完颜锐等题刻—一亲历制造武夷贡茶的见证。共三方。其一是时任崇安县尹的女真人完颜锐于“至大二年、三年春两次奉上司命,督造贡茶”。其二是崇安邑吏林锡翁题刻:“至元后庚辰春,浦城达鲁花赤孛罗同崇安邑吏林锡翁,奉上司命造茶题。”其三是崇安典史林君晋题刻:“大德六年仲春月,奉上司命采茶官朱安民、县达鲁花赤秃鲁不花。”这三幅石刻都是当时督造贡茶官游武夷山的勒记,同时从中看出元朝廷对制贡茶十分重视,因此都要由蒙古人亲临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