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5-06-30 点击:19
七碗茶歌
唐·卢仝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神农氏尝百草始发现茶叶具有特殊功效,解渴生津,去烦润燥,却病走疾。唐时的禅茶一味,宋时的斗茶盛行,明清时的无茶不待客。茶这一事物随着中华历史走过烽烟离乱,安聚繁华,历尽波折,自成一脉,风光无限。
与茶相交说来也有十几年,从初时的牛饮猛灌,如筛酒一般,一窍不通,到如今的浅品细酌,可说道一二,略有涉猎。茶这一自古传承的国之饮品伴我走过了从青葱到成熟的成长岁月。见证了我从火爆急燥,进退无度,猛浪轻率,到知朴守拙,识得迂回,不慌不忙的心理路程。茶也在我的生活中从可有可无的小兴致,成为不可或缺的大爱好。虽还没到嗜茶如命的地步,但也是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忆及年少时,家中有一对单人沙发,两沙发之间放一小茶几,茶几上经年累月放着一长方形塑料托盘,里面放着一对甜白瓷带盖单耳杯,两杯之间放一铁质绿花纹方形小茶罐,茶罐正面有四个金色楷体字“西湖龙井”。家规甚严的母亲经常教导我别乱动茶盘里的东西,那不是玩的。家里若有贵客到访,待客用的。怕蒙灰尘,爱好的母亲用一块白底色的丝质印兰花素雅手帕盖着。年少的我确实发现这套玩意儿一年到头用不了几次,它们就是个摆设。那时父亲与兄长也不见常饮茶,而普通人家亲戚往来也不习惯用茶水来招待。
有一次,父亲好久不见的同学到访,据说跑到南方做生意发了,从父母亲欣喜激动的神情可见一斑。绿花纹的西湖龙井终于派上了用场。父亲拆开茶罐,用右手三指并拢伸入茶罐中,轻轻捏出一撮茶,细看茶叶是灰绿色的小芽片,干干瘦瘦的,放入白瓷杯中,然后冲入开水,盖上杯盖,静待了几分钟,便可饮用。谁知父亲的同学竟是性情中人,看着这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连连摇头,说:“天气太热,不想喝热的,吃几块西瓜得了。”于是这杯热情的龙井被移至角落,孤零零地散着它那股茶草香,慢慢凉掉了。待客人走后,躲在角落里的我立刻跳出来,奔到那杯茶跟前,双手捧起茶杯来,仰脖就喝,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喝茶,以这样的姿态,用这样的心情,咕嘟咕嘟仰头灌了两大口,凉的,有点苦,舌头涩涩的,贵客喝的这东西味道也不怎地,还不如一碗糖水好喝。
在大门外送客回来的母亲看到我双手捧着茶杯,像是喝茶的样子,满脸笑容立马掉了下来,她唬着脸说:“不敢喝凉茶哩,会肚子疼,往坏喝呀,再可不敢了。”这番话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提心吊胆了多半天,就怕因为喝了几口凉茶闹肚子疼,那可麻烦了。从那以后,我便见茶敬而远之。觉得那种东西口感又不好,还讲究大,不适合我这种见风是雨毛毛燥燥的小丫头。
与茶一别十年有余,小丫头长成大姑娘,十年光阴,虽不能够苍海桑田,但人间已是日新月异。家中兄长乃风雅好学之人,成家立业之后,正值新生代茶艺兴起,普洱茶大热,每逢佳节,他常喜欢在自己家中招待亲友,待众人酒足饭饱之后,便招呼大家坐在茶桌旁消酒喝茶,闲话家常。比起麻将桌上的烟气缭绕人声嘈杂,论起输赢来伤情伤脸面,酒饭之后以茶待客就显得雅致的多。烧水、温杯、洁具、取茶、投茶、注水、出汤,整个过程充满着艺术的享受,看着颜色清亮的茶汤从公道杯中缓缓倒入小巧的品茗杯,我这个对茶饮一窍不通门外汉对这样的做派,都有点羡慕了。当时就在心中种下一个念头,等自己成家后,一定也要象这样布置一间茶室,自己也算是读书人,不为喝茶,只为这清雅和正的喝茶氛围。
后来,嫁与先生,为何要尊称自己的丈夫为先生呢?只因人家读书多呗,啥也知道,我一有不懂的就去请教他,必会得到满意答案,从不落空。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所以做我的“先生”还是可以的,这样称呼也不为过。比称呼“老公”显得有文凭。先生品性温雅敦敏,宽忍豁达,为人有三好,一好喝茶,二好读书,三好打球。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这些爱好都需要投资,为了成全这些爱好,常常得节衣缩食,但因为喜欢就不谈功利了。
刚结婚那会儿,全部家当就两卷铺盖,两个铁皮文件柜放餐具,一个煤气单灶,一个煤气罐,几个纸箱放衣服。一年结余不下两千块钱,我俩就有勇气花四千八百元买一黑檀茶船,如铁似石般沉重,得两个人花大力气才搬得动。这方雕山水亭室的长条形茶船,一直伴随我们身边,陪着我们从小家到大房,见证了平凡人勤恳过日月,日子从无到有,一点点如小鸡啄米,蚂蚁衔食一般,慢慢丰殷的全过程。也让我们深深懂得坚持的力量是无限的,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小人物的梦想也会渐露曙光,相信终会有实现的一天。这方黑檀茶船买回来后被安置在一张用捡来的红酒木盒粘在一起做的小方形桌子上,这是先生的手艺,这样的创新巧思,得到了许多来家做客的人的口头好评,它拉开我们一家人喝茶的序幕。
从此,隔三岔五,呼朋唤友,到家中喝茶聊天。那时候,一众年青人凑在一起消费的是寂寞,为的是红火热闹,既无人嫌弃家里的环境简陋,也没有嘲笑茶具的粗糙,更无人讲究茶叶的优劣,水的质地。与其说喝得是茶,不如说灌得是酒。一杯茶入口,话头一出,群口相声就开始了。那牛皮吹得震天响。只要是自谋职业的,称呼里都带“总”,只要是公职人员,称呼中都带“长”。光听这称呼,全是商界精英,政界要员,所谈话题广泛,大到国际事务,小到八卦新闻,全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喝起茶来也没有一点讲究,喝完红茶换绿茶,喝完绿茶换花茶,几个人坐在一起扯闲篇,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然后,一个个红光满面,心满意足地各回各家。
慢慢地,年岁渐长,阅历渐丰,也积累了一点关于饮茶的常识,才明白从前的胡喝海筛真真是一种罪过,茶文化博大精深,须静心领悟。
首先,喝茶要因人而异,因季节而异,因红茶、黑茶性温、甘淡、驱寒温阳,所以体弱虚寒之人宜饮红茶、黑茶,不宜饮绿茶,因为绿茶性凉。春天适合饮花茶,夏天适宜饮绿茶,秋饮乌龙茶,冬饮红茶、黑茶。一日之中饮茶也有讲究,睡前忌饮绿茶,因绿茶提神醒脑功效较其它茶类更强大。其次,不同的茶配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水温来冲泡,而且不同的茶冲泡的方法也不同。这时才发现,祖国的茶文化深不可测,需要喜欢它的人穷尽一生去探寻它的美及奥妙之所在。
这一时间里,相处的朋友们来来去去,有越走越近的,有渐行渐远的,有新交有老友,可是,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却少了过去的高谈阔论,激扬文字。更多时候是家长理短,互相问候,谈养生忆过往,讲讲茶道禅意,说说人生得失。偶尔会想起曾经的某一位朋友,好象有好长时间未曾谋面,我家先生就感慨地说:“人生在世,各人有各人的路要走,一直见面的是与你一路向前同路相行的人,久不谋面,甚至再无音讯的人是与你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人。”是啊,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
因为喜欢,所以生活中,总是精打细算,今日买一只杯,后日添一把壶,纵然布衣疏食,一家人也是甘之若怡。经年积累之下,小茶室渐成规模,拥有了许多精致的新茶具,可是却都成了多宝格上的陈设品,在那儿蒙尘落灰。手头常用的还是多年前便宜入手的一套粗瓷杯,数年的把玩,瓷面沉浆,透着一股子浸润岁月,穿越光阴的厚重感,仿若老友,不愿舍去。喝茶也没有前几年那么遵规循矩,各种讲究。随意随性即好,想什么时候喝什么茶随心而定,一切自然。常来往的朋友们共坐一处,交谈的时候少了,更多时候好像只是为喝一口茶而来,或是只为坐一坐看彼此一眼而来。围桌而坐,守着一壶茶,既不问茶叶的来处、优劣,也不管水质是否甘甜,只这么静静地端杯啜饮,几杯过后,身有微汗,浑身通透,便有人忍不住大呼:“好茶!”满室的轻松惬意淡然流淌。也有人来寻茶时貌隐忧郁,相含焦燥,腹中似有万千惆怅,瞧着象是为倾诉而来,招呼坐定,三五杯茶过后,竟然一切随汗发,烟云俱散,风清气爽。此情此景让人不免慨叹,这世间还有什么事是一壶茶不能解决的。
兴趣与爱好是人生在世的调味料,就象食盐之于食物的重要性,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从而实现它,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方不负此生,有滋有味。
“愿以新火煮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