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沿途的宗教
发布时间:2025-05-23 点击:50
茶马古道沿途寺庙密布,宗教色彩浓厚。千百年来,无数僧侣、信徒在谷地山间奔波往来、朝拜神山,传递着人类的信仰之光。僧侣、信徒们在古道上的经历同他们的信仰的修炼经历相似,过程艰苦无比,但内心充盈着幸福。
东巴教
东巴教是纳西族信仰的一种民族宗教,因其经师被称为“东巴”而得名。“东巴”在纳西语里的意思是“智者”,主要由纳西族的巫师和祭司组成。东巴教发源于纳西族的原始崇拜,它不仅崇拜天地、日月星辰等,还崇拜祖先,以灵魂观念,鬼神 观念等为信仰基础。
东巴教没有统一的教规,也没有固定的寺庙,但其已渗透到了纳西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白地派、宝山牌、白沙派等派别。东巴教其传承方式有家传和师传两种。他们大多是能工巧匠,见多识广,擅长吹奏、歌唱、绘画、舞蹈等,是纳西族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东巴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东巴教文化,其中尤以东巴舞和东巴画最为著名。苯教
苯教又称黑教,是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流行于西藏地区的原始宗教。苯教起源于西藏的象雄地区(今阿里地区南部),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星宿、山川草木等。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藏区,苯教从此一蹶不振。
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苯教借用了佛教的许多教义,并且还把许多佛教经典翻改成苯教经典。佛教有佛祖释迦牟尼,苯教便创造了自己的祖师“兴饶”。但是为了和佛教区别,苯教还采取了一些和佛教相反的做法,如佛教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转经,苯教则按逆时针方向转经。现在,包括西藏在内的藏区仍有一些苯教寺庙及信徒。佛教密宗
密宗是佛教的宗派之一.在中国,密宗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农蒙古等地。密宗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印度信仰的混合产物。在教理上,密宗以大乘教溜须拍马和瑜迦派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但简化了大乘佛教的繁琐理论。另外,密宗信徒在修法之际,往往会建筑坛场,配置诸佛菩萨。密宗的仪规复杂,对设坛、诵咒、灌顶等都有严格仪式,传教大多以秘密方式进行。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都属于密宗的分支。宁玛派
洒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一个教派。宁玛派把莲花生奉为祖师,因为该教的僧人头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宁玛派吸收了苯教的许多特点,因而被称为旧派。宁玛派的思想基础与内地禅宗的“明心见性”相似。宁玛派早期没有寺院僧侣组织和系统的教义,后才开始建有寺庙,并逐步整理经典,正式形成为一个教派。萨迦派 萨迦派创始于11世纪,创始人是西藏贵族昆贡觉杰布。贡觉杰布于公元1073年在仲曲河谷建立萨迦寺,萨迦寺因此也成为萨迦派的本寺。萨迦派寺院围墙涂有红、白、黑三色花条,故萨迦派又被称为“花教”。萨迦派的法位以家族相传的形式向下延续,政教两权都集中于一个家族之手。
萨迦派四世祖班智达.贡嘎坚赞在公元1247年携侄子八思巴到凉州,同元朝统治者谈定了卫藏贵顺元朝的条件。之后,萨班智达联络西藏各个封建势力贵顺元朝。从此,西藏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公元1260年,萨迦派五世祖八思巴被元朝统治者封为“国师”。之后,八思巴在藏文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文字。萨迦派也从此成为了元朝在西藏的统治的代表。明代时,萨迦派高僧贡嘎扎西前往南京晋见明成祖朱棣,被封为“大乘法王”。噶举派
噶举派创始于十一世纪,在藏语里“噶举”的意思是口语相传。该教派重视修行,不重经典。由于噶举派的僧侣身穿白色僧袍,所以噶举派又被称为“白教”。噶举派的支系众多复杂,主要分为香巴噶举和达布噶举两支。香巴噶举在公元14、15世纪逐渐衰落。目前,位于羊卓雍湖岸的香巴噶举派桑丁寺有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她是桑丁寺第12世转世活佛。
达布噶举派源于玛尔和徒弟米拉日巴。米拉日巴的徒达布拉吉,索郎仁钦修建了冈波寺,广收弟子,逐渐形成达布噶举派。索郎仁钦的四个弟子建寺收徒,形成四大支系,即: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达布噶举对藏传佛教和藏区社会影响很大,其中帕竹噶举和噶玛举先后掌握过西藏地方政权。藏传佛教中,活佛转世制度的首创者便是噶举派,后来逐渐被其他教派所采用。格鲁派
格鲁派创建于公元1409年,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时间最晚,但目前势力,影响最大的一个教派。格鲁派的创始人是西藏历史上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宗喀巴生活在西藏帕竹噶举派政权取代萨迦派政权的时代。当时佛教上层僧人生活腐朽,并且争权夺势,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四处奔走讲经说法,主张宗教改革,公元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建起甘丹寺,创建了严守戒律的格鲁派。由于宗喀巴及其信徒头戴黄色僧帽,故又被为 “黄教”。格鲁派创建后,又相继建立起了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椤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格鲁派还参照噶举派首领的传承办法建立起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转世制度。
六字箴言 六字箴言是藏传佛教最常见的宗教符号之一,在玛尼石、转经筒等佛教器物、建筑上可以经常看到它。他是藏传佛教密宗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藏传佛教认为六字箴言是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咛诵,才能积功德,功德圆满,得到解脱。格鲁派六大寺
公元15世纪初,宗喀巴(公元1357—1419)创立格鲁派。宗喀巴提倡遵守佛教戒律,制定僧人的生活准则和寺院的组织体制,是藏传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东南达孜县创建了甘丹寺。1416年宗喀巴弟子在拉萨西郊建立了哲蚌寺。1447年,宗喀巴的另一名弟子在日喀则城西扎什伦布寺。上述四寺与青海的塔尔寺、拉卜楞寺合称藏区格鲁派六大寺。格鲁派的六大寺与以前的佛寺相比,规模显得异常庞大。这些寺庙实际上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的村镇,成为西藏佛学中心。六大寺都有各自的寺院经济和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格鲁派寺院的组织机构分为措钦、扎仓、康村三级,相应的建筑类型也有措钦大殿、扎仓、康村等不同的建筑类型。磕长头
磕长头也称五体投地礼,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们一种虔诚的朝拜仪式。
在藏不时见到信徒们正在磕头的藏民手上和膝上载着简易的护套,前身挂一毛皮衣物,三步一磕,朝向拉萨行进。它们常常只带最简单的食物,行进一年半载也不放弃。他们绝不会少磕一头,遇有车辆阻截挡或因进食、睡觉等原因暂停磕头、便在地上画线做个标记,然后从标记的地方继续开始往扩萨磕头行进。路上,他们可能会向过往行人化缘,遇到们们,应给予施舍。
转经筒
转经筒是藏传佛教寺院里,教徒祈祷用的一种法物。转经筒形如木桶,中间有轴,上下两端固定,可以不断地旋转。里面装有纸印经文,周围刻有“六字真言”。转动一周表示诵念、“六字真言”一遍。转经筒大小不一,小的就是常见的手持经筒。另外,转经筒的材料也有不同,有铜皮包裹的转经筒,木制转经筒,牛皮缝制的转经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