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趁热?你该改改这个习惯了
发布时间:2025-04-12 点击:7
很多人爱上茶,首先就是被茶香吸引了。如何品茶香,很多是这么建议:喝茶要趁!热!
然而,关于饮茶温度有哪些权威研究呢?这里先引入一组数据,更加科学、客观呈现问题。
2011年9月英国著名杂志《英国医学》刊登了一篇《饮用69℃以上茶可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的权威研究报道:
建议少饮用69℃以上的茶
饮用沏好不到2分钟的茶与沏好4分钟之后的茶相比,危险高5倍
最佳饮用温度为56℃-62℃左右。
实际上,为了调查具体的饮茶温度,研究人员在48582位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饮热茶与患食道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根据筛查出的300位食道癌患者统计,他们坦言平时有定期饮茶的习惯,但是患食道癌风险与饮茶的数量无关,只与茶的温度有关。
严谨的科学家们用事实说话,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来表现喝茶温度对健康的影响,值得重视。
因此,很多国内外学者在此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纷纷给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大概的温度集中62℃、60℃、56℃这三项上。总的来说,学者们一直认可,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就在60℃左右。
很多人会辩解说,注意不要烫到嘴皮,一口喝下去不就完了吗?热茶喝进肚子里,浑身冒汗才爽啊。其实,烫伤口腔都只是表面问题,烫伤食道和胃黏膜问题就严重多了。
根据医学专家解答,食道最外侧由黏膜组成,它是一层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能分泌黏液,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黏膜是非常娇嫩的,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极易被烫伤,而刚刚沏好的茶水,温度高达80℃~90℃。直接一饮而尽,也许嘴皮无感于烫度,但黏膜可想而知已经受到损伤了。
根据医学理论,黏膜一旦烫伤,为了及时修补这些损伤,食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就要加快增殖。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反复地烫伤修复、修复烫伤,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诱发癌瘤的几率也增高。
科学面前,许多民间流传的习惯也该改正了,健康至上。
然而,正如本文开头所列举的,爱热茶的人,一般都会这样替自己辩解:茶只有趁热喝才能品出茶香,等4分钟,茶汤都混浊了。尤其是功夫茶流行之后,喝茶有“越来越烫”的趋势。
那么,是否有一举两得的办法呢?
由导热系数可知,银的导热系数最大,是最好的导热媒介。而热散效果与导热系数有关,导热系数越大散热效果越佳,因此,银的散热性也最好。
茶杯常用材料陶瓷或玻璃杯的原料的导热系数均未超过5,远远低于银。经常喝茶的朋友也会发现,使用陶瓷杯或双层玻璃杯喝茶,好处之一就是热茶不烫手,但往往是啜饮到口腔里才发现茶汤烫嘴,因此,明显是无法感受到茶汤的温度高低。
而同样一泡茶,由于银的导热最快,茶汤一冲泡到银茶杯里,喝茶者立刻能感觉到杯身烫手,自然无法品茗,等着茶汤降温;其次,银茶杯散热速度也最快,两三分钟时间,杯身温度迅速下降到60℃-70℃,也就意味着是口腔及黏膜最适合接受的温度,此时,杯身已不烫,入口刚好。
达到标准饮用温度的这个过程,银茶杯所消耗的时长远低于4分钟。可见,用银茶杯喝茶既有益于健康又充分锁住香气,不浪费好茶。
案头茶席如有一组银茶杯,或为主人栖心凝神之用,或是以物舒心,皆为知音。庄银手工匠人庄心造物的数款银茶杯,一起来鉴赏下吧。
璞宁致远银茶杯
红酸枝为手柄,隔热防烫。杯身线条饱满圆润,明净内敛,至洁至雅,没有多余纹饰,隐现细密锤纹,如月光投射下的粼粼水面,看似安静,实则气韵流转不息。
无为闲思银茶杯
红酸枝为手柄,隔热防烫。杯身玲珑精致,复古锤点尽显匠心,看物尽其华,仍心性素雅。与《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一脉相通。
碧纱如雾银茶杯
纯银导热快,但杯身采用竹丝编织,正是贴心呵护,既可感测水温,又能隔热防烫。一位心灵手巧的竹编师每天也仅能编织完一只银杯,可见其难得。锤点自然生动,有层次感。让人在暮色茫茫中,透过如烟似雾的纱帘,怅然回忆起美好往事。
香馥若兰银茶杯
杯身同样采用贴心的竹丝编织环绕,细腻的锤纹,造型婀娜娇姿,冲上一泡佳茗,顿时杯中热气腾腾,屋中香馥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