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背夫

发布时间:2025-03-19 点击:23
藏族人民的茶是靠着一位位背夫的艰难跋涉,从川藏茶马古道起点雅安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康定,分包,之后用牦牛皮再包装,分别沿南线、北线到达西藏。
雅安各茶号发茶最繁忙的日子,茶马古道上的背夫每天就要起来,每天出发的背夫都在500人以上。背夫们把领到手的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在背行大背师的一声吆喝下,这群向着死亡与人类身体极限挑战的运输者们,头也不回走上了雄关漫道。
无法卸下的茶包
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这两三百斤的重量,他们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待有平缓处,才能扎下拐子,找地方歇息一会。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没有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
从雅安去康定,向南过荥经翻越大相岭到清溪,经泸定、摩西到达康定的路,较为宽缓易行,也是朝廷向藏区输入军饷物资的官道,称作‘大路’。向西经天全翻越海拔2987米的二郎山,经泸定到康定的路,主要是背夫往来的羊肠小道,称作‘小路’。小路险但近。一般走小路。二郎山的艰险是出名的,跌落山崖送命是常有的事情,冬天如果跌进雪槽,要到第二年二三月雪化了才能取出尸体。如果遇到土匪,命是自己的,但财物就保不住了。
上七下八平十一
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背夫们上山每走七步,下山每走八步,平地每走十一步,就要靠着t形拐杖歇一歇。茶马古道上因此留下了一个个数不胜数的小窝——拐子窝,它们是背夫们行走茶马古道艰辛旅程留下的印记。大背师,又叫拐子师,是背夫的领头,他们不仅要背负同样多的茶包,一路上,还负责审视路段和背夫负力情形。当年,大背师一般由背夫中出道最久、胆识过人的强者担当,漫漫征途中,大背师见同伴们已疲惫不堪需要歇一歇了,便长‘嘘’一声,示意大家落拐休息。
吃睡的艰苦条件
背夫们一般日行三四十里路,出发时干粮是自带的,中午简单地吃点玉米粑。走到‘幺店子’,烤热自带的玉米馍,弄一碗盐水,就是路上的伙食。如果能够买上一碗‘豆泡子’,那就是一顿奢侈的伙食了。至于住宿,一般的客店、脚店里,备有‘哨凳’,用来歇茶背子。背夫们可于当晚蒸好玉米粑供第二天路上吃。地下铺一些草帘子、玉米叶子、干谷草,就是我们的床铺。劳累一天的背夫在入睡之前,每天还有一个固定的日程安排:为同伴疗伤治病。谁的肩背红肿了,就烧烫拐筢子的金属杵尖压往红肿处,肩背磨烂的,敷上盐巴以疗伤痛。当疲惫的背夫们终于可以横七竖八躺一屋子时,疲惫与睡意立刻征服了这一群肌肉发达的劳作者。在汗臭和体味弥漫的寒屋里,地上的臭虫、空中的蚊子,肆无忌惮吸取着他们新鲜而健康的血液。但这一切,对于酣睡梦沉的背夫们早已无所谓了。待翌日天麻麻亮,他们又要踏上漫漫长途。那里,有更高的山峰,有更为崎岖、险窄的山道。
这些平凡的背夫和马帮,用生命铺就了这条逶迤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千年古道,他们过险山,涉湍江,将川、藏地区息息相连。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取代了昔日的茶马古道,但其迷人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